第六章

第六章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C 7.B 8.C 9.C 10.A 11.B 12.D 13.C

14.B 15.B 16.A 17.A 18.D 19.B 20.D 21.B 22.C 23.A 24.D 25.A 26.C

27.A 28.D 29.C 30.D 31.A 32.A 33.A 34.C 35.B 36.D 37.D 38.D

二、填空题

1.社会规范 人际关系 社会生活 2.性别分离

3.回避型 4.身体特征 行为特征

5.依恋 6.父母的养育方式 婴儿的气质

7.归属感 爱 尊重 8.同伴

9.认知水平 10.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11.认知发展 12.完整的自我

13.社会认知 归属需要 积极性格 14.严厉型 灌输型 开放学习型 民主型

15.合作 16.亲社会

17.依恋 18.民主型 专制型 放任型(或溺爱型)

19.观点采择能力 20.回避型 矛盾型

21.分离焦虑 22.具体性 他律—自律 情绪性 模仿性

23.工具性 敌意性 24.他律 自律

25.互动性 民主性 分享性 26.同龄人 心理发展

27.游戏 高级 行为准则 意志 自我 28.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行为准则 自身行为

29.养育者 30.游戏

31.亲社会行为 32.性情 性别

33.情绪与情感 34.道德

35.社交 性别分离 36.保教 稳定

37.成人 38.主观价值

39.攻击性行为 40.目的

41.有意伤害 42.教养 社会认知 文化

43.家庭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18.√ 19.√ 20.×21.×22.× 23.×24.√ 25.√ 26.×

27.× 28.√ 29.× 30.×31.√ 32.√ 33.√ 34.√ 35.√ 36.√ 37.√ 38.×39.√

40.× 41.√ 42.× 43.×

四、名词解释

社会化: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依恋: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师幼关系:幼儿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师幼关系的特征是:互动性、民主性、分享性。

观点采择能力: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从别人的角度上来看待事物的能力。

移情:体验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 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

他律:按外在的,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自律:根据自身内在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性别分离: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早在2 ~3 岁时就出现这一现象。 这可能与游戏的共同兴趣和交往行为特点、普遍能力的一致性有关。

工具性攻击:儿童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敌意性攻击:儿童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性行为。

亲子交往:儿童预期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进行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

安全型依恋:与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但能较快安静下来;哭闹或受惊吓,会在母亲安慰下很快安静下来;母亲回家时感到高兴,喜欢和妈妈一起;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在妈妈鼓励下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此类儿童大约占70%。

回避型依恋: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感到不安;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能够很容易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当母亲回到身边时,他们也避免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不理睬母亲与他们交往的表示。 此类儿童大约占10%。

矛盾型依恋: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一个人玩;与妈妈分离时,强烈不安,哭闹不停;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也不愿独自玩;哭闹时,花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着妈妈,生怕妈妈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有时与妈妈重聚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等。 此类儿童大约占20%。

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等方面都发展较好。

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 孩子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

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表现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

社会性:进行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五、简答题

1.答:(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影响。

2.答:(1)儿童的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

3.答:(1)具体性;(2)他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4.答:(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5)教师及其环境。

5.答:(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6.答:(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

7.答:(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人际交往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

8.答:(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3)培养积极性格。

9.答:(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A.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 B.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 C.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 D.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10.答:(1)认知角度: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情绪角度: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行为角度:规范儿童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11.答:(1)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她们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她们对孩子的表情和发出的各种信号极为敏感,鼓励孩子进行探究。 乐意跟孩子进行亲密接触,经常关注孩子的反应和需求,并且能够给予恰当的满足。 (2)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能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 她们在养育过程中没有一定的主见,养育方式往往会自相矛盾。 (3)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的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她们往往属于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

12.答:一般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家长主动、儿童被动,即家长→儿童。 (居多形式)

第二种形式:儿童主动、家长被动,即儿童→家长。

第三种形式:家长和儿童都处于积极状态,即儿童↔家长。 (最佳形式)

13.答: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 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

14.答:(1)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等方面都发展较好。 (2)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 孩子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 (3)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信、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表现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

15.答:(1)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与尊重幼儿;(2)有利于更好地关爱幼儿;(3)有利于进一步宽容和欣赏幼儿;(4)有利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进行互动;(5)有利于教师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6.答:(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4)要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17.答:(1)参加简单的游戏活动;(2)高级情感开始萌芽;(3)懂得一些简单的行为准则;(4)表现出最初的意志行动;(5)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18.答:(1)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2)社会交往活动日益复杂;(3)社会交往的目的性日益明确。

19.答:(1)无分化阶段(0~3 个月):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2)低分化阶段(3~6 个月):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依恋形成阶段(6 个月~2.5 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4)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5岁以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

20.答:(1)道德评价的正确性随年龄而增长。 (2)幼儿评价的独立性在5 岁左右有显著提高。(3)幼儿道德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性评价到比较抽象性的、带有社会意识的评价;从带有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从复述成人的评价到提出自己的评价见解;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评价到根据行为动机评价。

21.答:(1)从具体形象性评价到比较抽象性的、带有社会意识的评价;(2)从带有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3)从复述成人的评价到提出自己的评价见解;(4)从根据行为的效果评价到根据行为动机评价。

22.答: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应包括:(1)在社会生活中,能敏感地判断什么事情将会发生的能力。(2)在游戏中,能理解其他儿童需要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能力。 (3)能想象出多种行为方向并选择出最佳方向的能力。

【熟能生巧】

一、单项选择题

1.B 鲍姆令德是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人。

2.B 家庭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3.B 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为高控制,忽视子女的要求。

4.D 3 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

5.A 安全型依恋是最好的依恋类型。

6.C 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捐赠、安慰等。

7.A 服从于惩罚定向这一阶段儿童根据外部标准来判断好坏。

8.B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造成孩子顺从、压抑、退缩、自卑等心理。

9.D 有差别的微笑说明婴儿已能分清生人和熟人的关系,是社会性发生的标志。

10.A 社会化的水平受认知水平的制约,认知是社会化发展的前提。

11.B 矛盾型依恋孩子的典型特征。

12.C 回避型依恋的母亲典型的表现是对孩子冷漠。

13.B 安全型依恋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14.A 游戏情境中帮助幼儿掌握游戏规则,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15.B 专制型家长的特点便是高控制。

16.D 移情是指能体验他人的情绪与情感。 幼儿的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17.D 挫折是产生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18.C 分离焦虑会引起情绪不安。

19.D 该母亲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安心,易建立起安全型依恋。

20.B 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会造成孩子忧虑、退缩、怀疑。

21.A 放纵型父母的典型特征就是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22.C 父母的冷淡、忽视是造成孩子回避型依恋最根本的原因。

23.C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推断别人内部心理活动的能力,即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

24.D 社会性的发展、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25.B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处是暴力视频的榜样作用造成的。

26.D 宽容是孩子的年龄阶段达不到的,他的理解认识有限。

27.C 幼儿倾向于利用攻击性行为作为保护自己的常用手段。

28.C 榜样、强化、挫折都是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因素,而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

29.C 3 岁小孩还不能进行独立评价,成人的评价标准便是幼儿的评价标准,所以选依从性。

30.A 早期依恋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和社会适应影响巨大。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行为特征、身体特征、认知能力、成人的鼓励。

2.ABCD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社会认知水平、家庭引导方式、移情作用、传播媒体影响。

3.BD 心理学家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景实验研究,发现依恋分为两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

4.ABCD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儿童的教养环境、社会认知的缺陷歪曲、交流及文化影响以及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等。

5.ACDE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是具体性、模仿性、情绪性、他律—自律。

6.BD 皮亚杰对道德发展的划分是两个阶段:他律和自律。

7.ABCD 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游戏及其活动、家庭及其父母、同伴及其交往、教师及其环境。

8.AC 角色系统和能力结构构成了完整的自我。

9.ACD 科尔伯格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0.ACD 婴儿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感到紧张,故B 选项不符合。

11.ABC 依恋与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2.AC 惩罚不会抑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故BD 选项不符合。

13.ABCD 四种途径均可以让孩子习得亲社会行为。

14.ABC 亲社会行为就是对他人有益的或帮助他人的行为。

15.ABD 嫉妒性攻击在小学阶段发生频率较高。

16.ABCDE 五个选项都符合幼儿前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7.ABC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趋势包括自我意识形成、社交活动频繁和社交目的性增强。

18.ABCD 认知、同龄人、教育与文化、社会均能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

19.ABC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三方面: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

20.BCD 依恋主要体现在对幼儿情绪、行为和认知三方面的影响,对幼儿意志的影响没有关系。

21.ABC 父母的文化程度不会影响亲子交往,而其他三个都符合。

22.CD 顺从与逆反是6 岁儿童与成人交往的主要策略。

23.ACDE 父母的言行不一不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和交往障碍,而其他几个均符合。

24.ABCD 以上答案均符合。

三、判断题

1.√ 家庭是幼儿进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2.× 严厉的惩罚手段不能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3.√ 攻击性行为会影响人格和性格,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指标。

4.×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后天习得的。

5.× 应为3 岁左右。

6.√ 2~3 岁的幼儿就喜欢与同性别的幼儿玩耍,出现性别分离现象。

7.√ 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变化过程。

8.× 儿童处于自律道德阶段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9.× 将“攻击性行为”改为“亲社会行为”。

10.× 应为“回避型依恋”。

11.× 应属于工具性侵犯。 抢夺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

12.× 应为回避型依恋的幼儿,而非矛盾型依恋的幼儿。

13.√ 合作行为是幼儿园中最常见的亲社会行为。

14.√ 随年龄增长,幼儿的社交技能得以发展,因此幼儿的分享行为也发展起来。

15.× 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平行的,是不可以代替的。

16.× 儿童在2~3 岁进入第一反抗期。

17.√ 同伴交往利于幼儿发展认知、满足归属需要、培养积极性格,比亲子交往更有利于社交技能的提高。

18.× 此种行为属于敌意性攻击。

19.√ 敌意性攻击的典型特征就是以言语、身体或工具有意伤害别人,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行为。

20.× 婴儿依恋的形成不仅受婴儿气质影响,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21.√ 儿童的早期依恋对日后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都有重大影响。

四、简答题

1.此题可以从早期依恋对幼儿认知角度、情绪角度、行为角度三方面的影响作答。

答:早期依恋对幼儿的影响如下:(1)能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能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能规范儿童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2.此题从幼儿道德发展的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答:幼儿道德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具体性;情绪性;他律—自律;模仿性。

3.此题应在理解认知、情感、社会化含义的前提下作答。

答:情感在认知和社会化中具有动力作用,能调节人的行为。 认知、情感、社会化三者密不可分,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丰富了人的情感和认知,情感推动着认知和社会化,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

4.此题应从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依恋关系、儿童成长规律等方面进行考虑。

答:(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4)要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5.此题应全面考虑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答: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1)儿童的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

6.此题应从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人与环境等因素方面分析作答。

答:(1)家庭及父母;(2)游戏及其活动;(3)同伴及其交往;(4)社会榜样;(5)教师及其环境。

7.此题需要理解记忆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相关理论。

答: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

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

五、论述题

1.题干中的核心问题为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以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进行过学习。 因此,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是回答出三种教养方式的特征;二是回答出它们分别对孩子心理发展方面的影响。

答: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1)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等方面都发展较好。 例如,孩子自信开朗、乐于交往就是这种教养方式的结果。

(2)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 孩子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 例如,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孩子畏畏缩缩就是这种教养方式的结果。

(3)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表现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 例如,“小霸王”“小皇帝”的诞生就是这种教养方式的结果。

2.题干中的核心问题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此题应先回答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再答出亲社会行为的四个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解每一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举出实例。 举例需结合实际,有一定针对性。

答: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指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1)社会认知水平。 孩子随年龄增长,认知能力逐渐提高,慢慢学会从别人立场来考虑事情。 例如,“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下楼梯的时候容易摔跤,我一定要扶着他们走。”

(2)移情作用。 移情既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方式的能力。 例如,孩子看见盲人在路上摸索前行,一下子撞到了电杆上,疼得直掉泪。 这时可以引导孩子:“你看那个盲人叔叔眼睛看不见,好可怜啊,我们该怎样帮助他?”通过移情,引导孩子实施具体的助人行为。

(3)家庭引导方式。 首先,对父母来说,鼓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赞扬、拥抱和奖品等手段来奖赏这类行为。 例如,孩子给残疾人捐了自己的零花钱,妈妈可以亲亲他说:“宝贝真棒!”其次,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以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父母乐于助人,孩子也会乐于助人。

(4)传播媒体影响。 例如,多给儿童看富有正能量的动画片或公益广告,有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六、材料分析题

1.问题一,乐乐才2 岁,正是非常依恋大人的时期,可是当乐乐遇到困难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嫌烦,也不怎么亲近孩子,对孩子是拒绝的。 因此不利于孩子安全型依恋的建立,这种做法绝对是欠妥的。

问题二,关于依恋的类型,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学习过。 根据乐乐妈妈的养育方式可以看出,她属于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这类母亲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反应迟钝,拒绝孩子,表现出消极情感。

问题三,根据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共有六条建议。

答:(1)不好。 (2)回避型依恋。 (3)要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建议乐乐妈妈从以下方面入手:A.端正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B.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  C.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D.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 E.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2.问题一,本案例主要考查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依恋行为造成的影响。 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我们学习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 首先,甲妈妈对孩子的反应是积极的,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关心理解孩子,允许孩子犯错,与孩子有更多互动,对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 显然,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跟妈妈之间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种状态。 不难判断,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乙妈妈对孩子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对孩子表现出淡漠。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

丙妈妈对孩子的反应同样存在问题,时而热情时而冷淡。 孩子对父母这样的态度和方式会感到绝望。 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 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所以,这种教养方式易形成孩子的矛盾型依恋。

问题二,根据依恋的三种类型,我们知道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从而判断出乙妈妈和丙妈妈的做法是不妥的。 原因可以从他们的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来谈。 合理化建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答:(1)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根据安斯沃斯的划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从本案例中妈妈们的教养方式可以看出,甲妈妈的教养方式易造成孩子安全型依恋;乙妈妈易造成孩子回避型依恋;丙妈妈易造成孩子矛盾型依恋。

(2)我认为乙妈妈和丙妈妈的做法都不妥。 因为在回避型依恋关系里,严重忽略了孩子的情绪与情感状态。 孩子与父母不亲近,反而很容易跟陌生人亲近,受陌生人哄骗。 给乙妈妈的建议是:第一,对孩子多一些关爱;第二,不要忽略孩子。 而丙妈妈对孩子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在这种矛盾型的依恋关系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孩子为了获得关注,会出现两个矛盾的反应,要么黏住父母,要么哭闹。 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的话,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给丙妈妈的建议:第一,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二,要有高质量的陪伴。

【能力提升】

一、论述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学习过,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回答。 该题为论述题,因此需要在每个方面结合自己的理解逐一作必要的阐述。

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子女关系。 要想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4)要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2.题干中核心问题是同伴关系及其作用。 我们在第六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学习过。 此题需要先回答出同伴关系的定义,再回答出同伴关系的三个作用,最后能结合实例谈谈自己对同伴关系作用的理解。 该题为论述题,最少举出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答: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是:(1)发展社会认知。 例如,同伴教同伴一首儿歌,学习更快。 (2)满足归属需要。 例如,被同伴接纳和需要是很幸福的事情。 (3)培养积极性格。 例如,一个自私的小朋友在同伴影响下,学会了分享、合作。

3.题干中的关键问题是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和形成原因。 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先回答出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再回答出攻击性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涵盖四个方面。 此题为论述题,因此需要在每一种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下举例加以说明。

答:攻击性行为是指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是指儿童以攻击性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 例如,幼儿搭积木时发现材料不够了,就去拿同伴的。 遭到同伴拒绝后,将同伴的积木推倒。 敌意性侵犯是指儿童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性行为。 例如,一个男孩将别人的玩具抢夺过来扔进水池。

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儿童的教养环境。 例如,父母骄纵,会形成孩子霸道的性格,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例如,幼儿认为打人树立自己威信,可以避免他人挑逗和取笑,能保护自己。 (3)交流及文化影响。 例如,生活在以武力维护地位的国家的孩子更具攻击性。(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 例如,长期看犯罪和暴力电影、动画片、玩暴力游戏等会助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4.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主要表现,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首先需要回答出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然后再回答出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的三种主要表现。 此题为论述题,在回答每一种表现时可适当举例,至少举一例。

答: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幼儿在幼儿园的亲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是:(1)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老师。 例如,更喜欢把带来的糖果分享给小伙伴。 (2)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小班儿童指向同性和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而中大班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3)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常见,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5.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首先需要回答出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然后在每一个因素下面举例进行阐述。

答: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1)家庭及父母。 例如,父母乐于帮助别人,小孩也会受影响,积极做好事。 (2)游戏及其活动。 例如,在玩体育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3)同伴及其交往。 例如,同伴富有攻击性,幼儿也会很快学会。 (4)社会榜样。 例如,身边的好人好事会感染和影响幼儿形成好的品德。 (5)教师及其环境。 例如,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发展。

6.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同伴交往。 我们在第六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学习过,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四个方面:身体特征;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成人的鼓励。促进同伴交往的策略有四个方面。 此题为论述题,建议在每种因素和策略下适当举例说明。 一般一道论述题最少举一例。

答: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1)身体特征。 例如,小孩子都喜欢和长得漂亮的孩子玩耍。 (2)行为特征。 例如,受欢迎的幼儿都是乐于分享,具有外向的、友好的行为特征。 (3)认知能力。 例如,受欢迎的儿童大都倾向于成为优秀的社会问题的处理者、有效的协调者和对他人的支持者;被拒斥的儿童对同伴表现了更多的敌意、批评,更容易活动过度和过分离群,而且报告有强烈的孤独感;被忽视的儿童更多地参加一些认知不成熟的游戏和进行更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语行为。 (4)成人的鼓励。 例如,父母为孩子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安排一些同龄孩子的娱乐活动。

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①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②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③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④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二、材料分析题

1.洋洋好动,爱争抢玩具,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洋洋在同伴中是不受欢迎,被拒绝类型;丽丽安安静静坐着,在群体中处于可有可无的一种状态,因此根据洋洋和丽丽的性格特点不难分析出他们在同伴交往中所属的类型,洋洋是典型的被拒绝型幼儿,而丽丽属于典型的被忽视型幼儿。 只有深刻理解了此两类幼儿的典型特征后,才能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建议。 我们在第六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中学习过幼儿同伴交往的教育策略,回答教育建议时可以从家庭和教师两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答:据观察,洋洋属于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型的幼儿,丽丽属于在同伴交往中易受到忽视型的幼儿。 教育建议:(1)家庭方面:对于洋洋这种有攻击性行为而遭到同伴拒绝的幼儿,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教会洋洋遇到同伴交往问题时应以适当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及时对幼儿不好的行为进行阻止与教育;而对于丽丽这种被忽视型的幼儿,家长应该先对幼儿多予以鼓励,让他们有交往的愿望,再在其交往过程中给予帮助、指导。 另外,家长应多关心丽丽,使她形成安全型依恋,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2)教师方面:对于洋洋这种在同伴交往中被拒绝型的幼儿,老师需要教他们如何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冲突,创设积极的条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如小组讨论、木偶表演、角色扮演、阅读等。 对于丽丽这种存在感低、参与度也低的被忽视型幼儿,老师应把她安排到乐于接纳她的小组去参加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并在游戏进行中有选择地多表扬和有技巧地指导他们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支持他们与同伴交往。

2.此题主要考查亲子关系的相关知识。 首先从李女士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她的教养方式,她对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都高度控制,而且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行给孩子报兴趣班,孩子不吃饭就采取灌的方式,孩子不许看电视,只能学习,对孩子限制过多,控制欲较强,可以看出这属于典型的专制型家长的表现。 此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如何改善母女关系,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学习过,改善亲子关系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李女士属于典型的专制型家长。 他们喜欢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严格控制、强调服从、要求过高。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逆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

改善母女关系的建议:(1)改进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3)要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4)给孩子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5)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学会享受愉快的亲子时光。

3.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师幼关系部分的知识。 我们在第六章第四节师幼关系中学习过。 首先需要从关注儿童、尊重儿童等方面认真分析,对比李老师和陈老师的做法,由此判断出两位老师的师幼交往情况。 从李老师参与幼儿的讨论,品尝幼儿的饺子等细节可以看出她与孩子关系和谐,反应积极主动。 而陈老师对孩子关注的问题表现出淡漠与忽视,反应消极,不利于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 在提出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相关策略时,需要体现出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体现出先进的教育理念。

答:材料中的李老师情不自禁参与幼儿包饺子的角色游戏,还和小朋友讨论做什么馅料的饺子,很享受地吃着孩子们包的饺子。 这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李老师的做法是积极的、主动的。 因为在师幼关系中,她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她的积极回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能更好地了解与尊重幼儿,更好地关爱幼儿,有利于幼儿的学习和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相反,当孩子们喊陈老师看蚯蚓时,陈老师催促他们去洗手吃午餐! 对孩子的发现是忽视的,当孩子们发现蚯蚓是吃树叶时,陈老师的反应是冷漠加嘲讽。 她的反应是消极的,采取的是忽视的态度,长此以往,容易使幼儿表现出粗鲁、随便、我行我素,同伴之间甚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良好的师幼互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和幼儿之间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 在师幼情感的互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克服教师的权威意识,把自己当成幼儿的朋友,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幼儿心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能从幼儿的真实需要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 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关心幼儿,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地位,建立真正的民主、平等、亲密、可信赖、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为幼儿营造开放、和谐、温暖、宽松的环境,促使幼儿快乐地成长。

【检测题】

检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 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移情。

2.C 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

3.C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常见的是合作行为。

4.A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情绪反应适度。

5.C 社会性发展、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6.B 儿童有了规则意识并自觉遵守是自律的表现。

7.C 同伴是幼儿最好的模仿对象。

8.D 同伴关系的作用有发展社会认知、满足归属需要、培养积极性格。

9.B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包括具体性、模仿性、他律—自律、情绪性。

10.A 幼儿只能根据行为的表面现象和某些外部特点以及行为的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是道德的具体性。

二、名词解释

社会化: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它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三、判断题

1.× 应为:矛盾型依恋。

2.√ 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是平行而不可替代的。

3.× 好孩子定向属于习俗阶段水平。

4.√ 儿童的依恋对象是母亲或养育者。

5.× 儿童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成人。

6.× 应为科尔伯格。

7.√ 教师的评价标准对幼儿影响最大。

8.√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之一就是成人的鼓励。

9.× 同伴交往最主要的方式是游戏。

10.× 早期依恋适应不良的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中能得到相应的补偿,以获得良好的发展。

11.× 亲子关系本质的情感模式就是依恋。

12.√ 社会化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否则无法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

13.× 认知是社会化的前提。

14.√ 随年龄增加,由于认知的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也得到发展。

15.× 幼儿偏好与同性别的小朋友玩,这可能与游戏的共同兴趣和交往行为特点、普遍能力的一致性有关,与性别意识无关。

四、简答题

1.同伴关系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答:(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3)培养积极性格。

2.从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1)社会认知水平;(2)移情作用;(3)家庭引导方式;(4)传播媒体影响。

3.从幼儿道德发展的四个特点进行回答。

答:(1)具体性;(2)他律—自律;(3)情绪性;(4)模仿性。

4.从良好的师幼交往发展策略的六个方面作答。

答:(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5.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作答。

答:(1)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 (2)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 A.提供游戏的主题和一些需要的材料; B.用多种方式鼓励儿童参与到游戏中; C.主动参与儿童的游戏,并担任一个角色; D.针对目标,略作示范。 (3)教会儿童接纳,融洽儿童的同伴关系。 (4)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五、论述题

1.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首先需要回答出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然后在每一个因素下面举例进行阐述。

答: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及父母。 例如,父母乐于帮助别人,小孩也会受影响,积极做好事。 (2)游戏及其活动。 例如,在玩体育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3)同伴及其交往。 例如,同伴富有攻击性,幼儿也会很快学会攻击性行为。 (4)社会榜样。 例如,身边的好人好事会感染和影响幼儿形成好的品德。 (5)教师及其环境。 例如,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发展。

2.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依恋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学习过。 依恋的形成有两大原因,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题为论述题,可举例进行阐述,最少一例。

答: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依恋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母亲的教养方式。 例如,母亲对孩子忽冷忽热的态度会形成孩子矛盾型依恋。 (2)婴儿的气质类型。 例如,有些幼儿天生安静,反应迟钝,很容易和母亲之间形成回避型依恋。 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4)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六、案例分析

小恩全家都疼爱他,要什么给什么,可以看出家长对小恩的溺爱;与小朋友争夺玩具时甚至对其他小朋友拳打脚踢,可以看出属于典型的攻击性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建议,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学习过,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应先分析造成小恩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从小恩的表现来看,主要是教养环境造成他的这些行为。 同时应罗列出其他的影响因素。 在提教育建议时,应针对每一个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答:材料中的小恩与小朋友经常争夺玩具,甚至对小朋友拳打脚踢,可以看出他具有攻击性行为。小恩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教养环境。 例如,本材料中,小恩家长对其教育态度是要什么给什么,造成了小恩骄横霸道的性格,成为小恩攻击性行为的主因。 (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

(3)交流及文化影响。 (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 教育建议:(1)家长改变教养的方式。 (2)提高小恩的认知水平。

检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C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2.D 民主型师幼交往重视儿童全面发展。

3.A 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注重行为的结果。

4.D 交往策略行为中给予的有效性最高。

5.C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与认知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6.A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7.C 同龄人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和同情等亲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8.D 处于他律阶段的儿童总是以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9.C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最常见的是合作行为,其次是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公德行为和安慰行为较少发生。

10.A 同伴之间传授的知识经验容易被接受,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二、名词解释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 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三、判断题

1.√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能在母亲身边安心玩耍,不惧怕陌生人。

2.× 年龄小的幼儿工具性攻击较多,年龄大的幼儿敌意性攻击较多。

3.√ 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因此敌意性攻击多。 而大班随年龄增大,认知水平有所发展,工具性攻击增多。

4.√ 造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社会、学校等负面的影响,因此此题是正确的。

5.× 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

6.√ 幼儿有积极行为,也有消极行为,影响幼儿行为的内在因素就是道德,这也是幼儿社会化发展需要研究的问题。

7.√ 害羞和孤僻的孩子可以通过“大带小”的混龄教育方式来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8.× 顺从和逆反是6 岁儿童与成人交往的主要策略。

9.√ 同伴交往作用之一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对幼儿的影响巨大,因此此题是正确的。

10.× 幼儿与成人的交往表现出较多的“服从性倾向”。

11.× 服从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前习俗道德水平。

12.× 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幼儿道德发展的是皮亚杰。

13.× 回避型依恋的幼儿与母亲重聚时可能表现出不理不睬。

14.× 三岁宝宝能分清男女说明孩子具有性别角色意识。

15.× 在同伴群体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老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四、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题2 分,共10 分)

1.ABCD 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主要有教养环境、社会认知缺陷、媒体的不良影响等因素。

2.ACD 社会性发展、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幼儿发展的三大方面。

3.AC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4.BCD 儿童与成人交往的策略是支配、顺从、逆反。

5.ABCD 四个方面的特点都符合。

五、简答题

1.从教养环境、社会认知、交流与文化、大众媒体影响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1)儿童的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

2.从同伴交往的三大作用方面予以回答。

答:(1)发展社会认知;(2)满足归属需要;(3)培养积极性格。

3.从影响同伴交往的四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1)身体特征;(2)行为特征;(3)认知能力;(4)成人的鼓励。

4.从认知角度、情绪角度、行为角度三个方面加以回答。

答:(1)认知角度: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2)情绪角度: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3)行为角度:规范儿童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5.从家长的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尊重儿童成长、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开放幼儿自主活动、开展亲子游戏六个方面进行回答。

答:(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4)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

六、论述题

1.题干中的核心问题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 首先需要回答出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然后在每一个因素下面举例进行阐述。

答:影响幼儿道德发展的因素有:(1)家庭及父母。 例如,父母乐于帮助别人,小孩也会受影响,积极做好事。 (2)游戏及其活动。 例如,在玩体育游戏中,幼儿学会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 (3)同伴及其交往。 例如,同伴富有攻击性,幼儿也会很快学会。 (4)社会榜样。 例如,身边的好人好事会感染和影响幼儿形成好的品德。 (5)教师及其环境。 例如,老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发展。

2.题干中核心问题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我们在第六章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中学习过。 此题为论述题,除了需要阐述出三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名称、特点外,还应对三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分别进行回答。

答:家长的教养方式主要有:(1)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等方面都发展较好。 (2)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 孩子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 (3)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表现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

七、材料分析题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攻击性行为的相关知识点。 材料中东东从晨晨手上抢铲子,将晨晨推翻在地,又在厕所将昊昊推翻在地,这一系列行为,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属于典型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在第六章第五节幼儿的社会行为与道德发展中进行过学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最后可以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教育建议。

答:材料中,东东从晨晨手上抢铲子,将晨晨推翻在地,又在厕所将昊昊推翻在地,这一系列行为,以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属于典型的攻击性行为。 产生此种行为的原因大致有:(1)教养环境;(2)社会认知的缺陷歪曲;(3)交流及文化影响;(4)电视节目、电子游戏机等。 建议:(1)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发展观,不溺爱。 (2)家长要为孩子做好情绪榜样。 (3)避免幼儿接触暴力性视频或游戏。 (4)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及时制止和干预。 (5)鼓励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6)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1.D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所特有的评价,他表达的是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制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他人的情感的能力。

2.A 社会性的核心是人际关系。 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人际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3.C 题目所述儿童属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当母亲在场时,他们会自由地探索,与陌生人打交道,在母亲离开时会心烦意乱,并在母亲返回时会感到高兴。

4.(1)案例中主要反映了老师在处理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行为的引导。 两位老师的做法各有利弊。(2)幼儿的身心特征(生理因素、情感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教师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要留意幼儿身心特征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对两位教师回应方式的利弊之处分析如下:

答:教师A 的做法的可取之处在于发现幼儿同伴交往中出现问题,及时介入,介入过程中没有强制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执行,而是用一种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幼儿做一个懂事的孩子。

不可取之处:该教师介入的方式属于主导者地位,也就是说以教师身份介入到游戏当中,干涉到了幼儿正常游戏的进行,而且让小莉离开秋千让给诺诺玩的时候,并没有询问小莉的意愿,委婉中透露着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没有给孩子诉说自己意愿的机会。 对于诺诺来说,这一次通过老师的介入满足了内心的愿望,下次遇到此类问题还是会第一时间想到找老师,欠缺自己动脑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会养成孩子胆小、懦弱、依赖成人的不良习惯。

教师B 的做法的可取之处在于注意到了幼儿特点对同伴交往的影响,对交往当中弱势的一方,即诺诺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抓住契机培养了幼儿在交往当中的主动性、勇气,更为可取。

教师B 考虑不周全之处在于她对幼儿处理问题的过程关注不够,仅笼统教给方法,对后期交往过程应有更多关注、引导、鼓励。

5.积极的师幼关系指的是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在幼儿园中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

答:(1)积极师幼关系对幼儿及教师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关爱。 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和责任就是关爱幼儿,幼儿可以体验到来自幼儿教师的关爱,从中获得精神需要的满足,是良好师幼关系的体现。 因此,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获得真正关爱的基础和保障。 ②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安全感。 幼儿的安全感主要是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一般而言,幼儿的安全感多来自幼儿可信赖的人。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即为幼儿最可信赖的人,可以使幼儿更安全、自信、从容地进行活动。 ③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同伴关系。 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而不良的师幼关系可能破坏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④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师幼关系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和关注,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促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反思,而后在反思中提高,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的完善和发展。 (2)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①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现和儿童观。 幼儿教师要树立适合新时期幼儿成长且与幼儿心理相适应的新型教育观。 因为,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一定会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 ②教师对幼儿要持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及兴趣的需要,尊重幼儿人格的独立,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需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获取成功感。 同时注意这种尊重和需要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自流。 ③教师对待幼儿应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 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④教师对幼儿要尽量使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教师还要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与动作,与同伴的交往与合作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采取适宜幼儿年龄特征及个性特征的身体语言以促进师幼互动关系的健康发展。

6.答:影响在园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幼儿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不但实际联系着交往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可以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而“自我肯定”概念的获得会影响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方式与效果等。 (2)幼儿自身的特征。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和姓名影响着孩子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幼儿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对幼儿同伴交往关系影响最大的是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例如,受欢迎的男孩亲社会行为较多,而攻击性行为较少,他们帮助建立起准则和规范,同时幼儿的外貌等也会影响同伴交往。 例如,孩子都喜欢和漂亮的小朋友进行交往。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尤其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幼儿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发生。 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下,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

7.答: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陪伴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1)父母的陪伴教育有利于幼儿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如果在父母的陪伴下,就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进行引导,从而使幼儿形成与他们进行分享、换位思考的良好品质。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在专制型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放任型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点,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成自主、少依赖性、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3)安全的依恋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以及同伴关系的发展。

8.B 属于典型的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9.答:(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在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进而产生安慰、援助等亲社会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 移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移情可以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产生利他思想,从而导致亲社会行为;二是移情引起儿童的移情共鸣,产生同情心和羞愧感。 所以,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根本的内在因素。 (2)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他们需要帮助的线索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而且移情能力也逐渐增加,能够开始换位思考和体验别人的情绪、情感,体察别人有需要帮助的需要,这些能力促使儿童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更多地表现出助人、分享及其他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