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基本概念

1.潜意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2.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

3.力比多:性的能量。 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4.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它遵循“快乐原则”,即想办法满足最原始的欲望。

5.自我:符合“现实原则”,即它会让欲望在现实中得以满足,同时又符合超我的道德观。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其作用是调解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6.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即它不会让本我为所欲为,会用道德来约束本我。 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由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它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美的境界。

知识要点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三)弗洛伊德理论的优缺点

1.优点。

(1)波林认为弗洛伊德是“最伟大的创设者、最伟大的代言人”。

(2)弗洛伊德对人格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弗洛伊德强调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在人的行为中的决定意义,对禁欲主义、理性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3)自从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理论之后,就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推动心理界重视并积极开展儿童早期经验、早期教养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

2.不足。

(1)弗洛伊德过于注重人的心理发展本能和性本能,把人的个性发展限于生物范围之内,陷入泛性论的泥沼。

(2)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比意识重要,潜意识决定一切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3)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他的个人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实证的科学实验依据。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一)“心理社会问题”理论的八阶段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1.强调自我在个性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不亚于本我。

2.强调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虽然没有解决好,到后面的阶段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如教育)得到补偿。

3.重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4.指出发展的终身性。 埃里克森所说的发展过程不是单维性的纵向发展观,而是多维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