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六)
一、单项选择题
1.D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特点。
2.B “视觉悬崖”实验是由吉布森设计,用以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3.B 幼儿游戏时按照角色形象进行游戏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导致。
4.D 5 岁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20 分钟。
5.B 记忆恢复现象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遗忘曲线,指学习后一段时间回忆的成绩好于刚学习完回忆的成绩的现象。
6.D 表情在语调、语速、语音上的体现即是言语表情。
7.D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不包括强化。
8.A 骂人显然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其他三个答案都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9.D 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规律是3 岁辨别上下,4 岁辨别前后,5 岁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10.C 引起儿童情绪反应的原因称情绪动因,3 岁前以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主要动因,3 ~4岁,情绪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
11.D 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称知觉,答案中只有“这儿有个橘子”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12.B 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状态,而且来势强烈,不能自制,往往全身心都受到不可遏制的威力所支配。 年龄越小,这种冲动越明显。
13.B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其中的人物形象对于作者来说,属于创造想象,对于读者来说,属于再造想象。
14.A 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可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15.C 自律阶段的特点是以自己形成的主观价值标准来判断事物的好坏。
16.B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它是在感觉、知觉和记忆的基础上产生,比感知觉更复杂。
17.D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挫折。
18.A 胆汁质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是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容易冲动。
19.D 格塞尔通过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
20.B 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简答题
1.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地看待儿童的观点,包括儿童的地位、儿童的教育观和儿童的发展观。
答: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 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期的特点,由衷地尊重幼儿。 只有树立了这样的儿童观,我们才能真正地接近他们、帮助他们、教育他们、保护他们。
2.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即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般特征。
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思维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3.任何两种事物的关系都应从区别与联系两个方面来解释。
答:(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发生较晚。 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 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2)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 一方面,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调节;另一方面,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因此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 在个体身上,情绪与情感总是彼此依存融为一体的,很难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
4.儿童语言的发展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运用四个方面,故应从这四个方面作答。
答: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能力的发展等方面。
(1)语音的发展。 婴儿在6~12 个月大时,开始对外部语音世界加以组织,形成一个与母音相适应的原型语音结构;1~3 岁,语言积极发展;3 岁末,已经完成了从感知语言到说出语言的过渡,为语言发展奠定了基础;4 岁以上,一般能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词汇的发展。 词汇的数量不断增加,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积极词汇不断增长。
(3)语法结构的发展。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4)语用能力的发展。 幼儿已经能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和改变说话的方式以达到说话的目的。 从5 岁开始,能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但语言不够生动流畅。 儿童能在语言指导下调控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
5.气质类型的特征一般从两个维度展开作答,即从内外向和稳定性两个维度。
答:黏液质气质类型的特征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内向,不易激动;注意稳定且难转移;沉着坚定,善于自制。 其心理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三、论述题
论述题的作答比简答题更充分,回答的范围更广,需要回答相关的知识点。 此题需要回答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幼儿教师可用的调控幼儿情绪的策略,每种策略还应详细阐述。
答: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实施者,还是他们情绪与情感的管理者。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包括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与情感。 同时,还要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教师可用认知策略、行为策略和情感策略来帮助幼儿提高情感能力。
(1)认知策略: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
(2)行为策略:从观察幼儿的具体行为入手,利用强化原则,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3)情感策略:营造一个安全、宽容、接纳、温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能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讲述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让幼儿体验到修正、调整情绪的快乐和成功。
四、材料分析题
偶尔听到的某首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画面,只需一两次他们就能将其熟记心中是幼儿无意识记在起作用。 而教师让幼儿记住儿歌是一种有意识记,幼儿的有意识记由于受到个人认知发展不充分和经验不足的影响效果比较差。
答:(1)材料反映的是幼儿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幼儿对广告词、电视画面、童谣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识记,电视画面具体、生动、形象,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而教师要求幼儿记忆的儿歌属于有意识记,所以幼儿不能完全记牢老师要求记住的儿歌,却能将电视广告词、画面和童谣熟记于心。
(2)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有:活动材料的性质;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记忆对象称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
(3)幼儿教师的教育活动中应利用幼儿无意识记的特点,较多采用直观、鲜明、生动的活动材料与教具刺激幼儿的感官;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活动;组织活动必须考虑幼儿年龄、活动的性质、材料难度等因素,提高幼儿有意识记的效率;记忆活动中应把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相结合,不单独运用
一种记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