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四)

综合练习(四)

一、填空题

1.1879 2.自我效能感

3.集中性 4.先快后慢

5.表象 6.直觉行动

7.美感 8.满足归属需要

9.个性 10.成熟学说

二、单项选择题

1.C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2.B 幼儿先辨上下,其次是前后,最后是辨左右。

3.B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4.D 幼儿不理解古诗的内容,也能背诵。 这就是机械识记。

5.A 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 秒钟,也叫瞬时记忆。

6.D 儿童开始萌发抽象思维能力的时期是大班,即5~6 岁。

7.B 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就是表征。

8.D 幼儿的情绪常直接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这是情绪对儿童活动的动机作用。

9.C 幼儿情绪与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高级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10.C 4 岁左右的儿童,发音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11.A 3~6 岁是幼儿词汇量增长较快的时期。

12.A 婴儿的母亲,关注、肯定、接纳、鼓励、帮助、指导孩子的行为,就容易与婴儿建立起安全型依恋。

13.A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最主要方式。

14.B 亲社会行为是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同情、合作、谦让、捐赠、助人、安慰、分享等。

15.B 诸如正直、诚实、友善、细心或懒惰、吝啬、马虎这些个性品质都表示性格的特点。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6.C 4 岁儿童,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3 岁儿童,开始意识到“愿意”和“应该”的区别。

17.D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性别认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通常在4~7 岁发展起来。

18.D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并形成习惯系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判断题

1.√ 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

2.√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3.× 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4.× 幼儿的视敏度比成人要差一些,视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 幼儿发现了地上掉的针,是因为个子矮,距离近。

5.×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是一种心理特性。

6.√ 回忆比再认复杂,一般地,能回忆的都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7.× 幼小儿童经常使用的最简单的记忆策略是视觉复述策略。

8.× 幼儿知识经验、思维能力都比成人差,成人更富于想象力。

9.×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主要表明了思维的间接性。

10.√ 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

11.× 3 岁前儿童情绪反应的动因中,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主要动因。

12.√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调节、控制着情绪。

13.× 1~1.5 岁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单词句。 电报句是1.5~2 岁。

14.× 6~7 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

15.×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 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受攻击的对象。

16.× 幼儿与成人交往的水平要低于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17.× 幼儿判断是非的标准主要是他人的价值标准,即幼儿的他律道德占主导地位。

18.√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

19.× 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之分。

20.√ 学前儿童个性尚未真正形成。 儿童3~6 岁时,个性才开始形成。

四、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记忆:一个人对自身经验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积极词汇: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汇。

五、简答题

1.答: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1)合适的表达方式;(2)连贯的复述能力;(3)行动的调节能力;(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2.答: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父母及其家庭;同伴及其交往;教师及其环境;社会榜样;游戏及其活动。

3.答: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幼儿的心理特点,至少5 点。

幼儿的感知觉:听力不如成人;年龄越小,视力越差;方位知觉都是以自身为中心,3 岁辨上下,4 岁辨前后,5 岁辨左右;容易掌握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先认识颜色,再掌握颜色的名称等。

幼儿的记忆:无意识记为主,无意识记效果好,有意识记发展更明显;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有记忆恢复现象;再认能力比回忆好;逐渐掌握、运用一些记忆策略。

幼儿的注意: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的品质差。

幼儿的想象: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初步发展;想象与现实混淆;想象有特殊的夸大性。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班也有大量的直觉行动思维,大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幼儿主要掌握的是实物概念。

幼儿的情绪与情感:逐渐社会化、丰富化、深刻化、自我调节化(稳定性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外显到内隐。)

幼儿的自我意识: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行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幼儿的自我体验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都很差,5~6 岁有了一定的发展。

幼儿的言语:4 岁左右发音的正确率明显提高,4 岁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言语的全部语音。 3~6 岁词汇量增加较快,先掌握实词后虚词,实词掌握的顺序是名—动—形。 句子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从短到长,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

六、材料分析题

幼儿离开家人都会产生分离焦虑,每个幼儿刚入园时都要经历这一关。 教师应理解、关爱他们,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家园积极的配合等,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

答:(1)“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刚开学的1~2 周,大多数都是家长一离开,便哭个不停,教室里常常是哭声一片。 孩子们哭着要找妈妈、要回家,不愿意待在幼儿园。 老师抱了这个,又哄那个,嗓子都说哑了,特别辛苦。”属于小班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的表现。

新入园的幼儿离开家人时都会有分离焦虑产生,都是会哭的。 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一个过程。 儿童适应适度的分离,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由此,“几周以后,幼儿哭的现象逐渐减少。”

(2)幼儿教师对新入园的幼儿,应特别有爱心、耐心,理解他们的分离焦虑,做到主动关心、亲切、和蔼,并且要多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用有趣的游戏、集体活动、玩具、故事、图书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将他们从分离焦虑中吸引出来。 绝不能恐吓、吓唬幼儿。

幼儿教师还应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积极配合。 请家长尽量不在幼儿园里逗留、张望,甚至陪伴,并教给家长帮助幼儿克服分离焦虑、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具体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