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七)
一、单项选择题
1.C 狼孩是在狼群中长大的,他们没有接触社会和相应的教育,心理没有得到正常发展。
2.A 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动机属于个性心理的组成部分之一。 而脸型只是人的一个外部的生物学特征。
3.A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从概念可得知它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点。
4.B 知觉是感觉器官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5.D 时间知觉的概念。
6.C 在不理解内容的条件下利用复述完成的识记叫机械识记。
7.A 从早晨的地面是湿的这一现象间接推断昨晚下过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特征。
8.D 幼儿掌握词汇的规律是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
9.C 破涕为笑表示幼儿情绪不稳定,刚哭就能转而笑起来。
10.D 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
11.D 托马斯的气质划分为容易抚养型、难以抚养型和缓慢发动型三种。
12.A 3 岁儿童的自我评价发展不充分,4 岁时才能进行具体的自我评价。
13.D 个性心理中只有气质是先天的,是出生就有的,性格和能力是后天逐渐发展形成的。
14.B 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研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是运用对偶故事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15.B 维果茨基提出的新发展理论是将心理机能分成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论证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二、名词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移情是把某种情绪与情感由某一对象迁移到另一对象,或体验他人情绪与情感。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个体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的能力。
三、判断题
1.√ 前语言时期是感知语言的时期,是说出语言的准备时期。
2.√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3.√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
4.√ 注意伴随心理过程发生。
5.√ 感知觉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6.× 幼儿机械识记用得多,但还是意义识记效果好。
7.× “树大自然直”是削弱教育的作用,认为不好的行为可以不经教育,随年龄增加自然变好,一个人的性格、品质都是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
8.√ 日常概念和具体概念即是基本概念,儿童最早形成基本概念,而精细概念还需不断学习。
9.√ 幼儿在4 岁以后,即幼儿中期就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10.× 幼儿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性,常发生“破涕为笑”的现象,就是幼儿不能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情绪的表现。
四、简答题
1.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即是对主观能动性的详细阐述。
答: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第二,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现实的反映;第三,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第四,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大脑里保存着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2.幼儿的记忆特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应完整作答。
答:幼儿记忆存在以下特点: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正在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
五、案例分析题
1.对比的、运动变化的刺激物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和感知觉,幼儿期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多通道感知规律使幼儿知觉得更加清楚。
答:(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教师能在课堂上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刺激物的运动变化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案例中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了活动玩具“小女孩”和“大灰狼”头饰等教具,使幼儿获得了清晰的知觉,维持了幼儿在活动中的注意力。
(3)根据感知规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区分出来。 案例中李老师讲课时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符合课堂教学规律。
(4)根据多通道感知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李老师在讲课时“有声有色”,并伴随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科学的,可使幼儿知觉得更加清楚。
(5)李老师在课堂上还遵循了语言讲解和直观材料相结合的规律,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增强,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
2.幼儿拿起小树枝,才能想象它是一匹小马,体现了幼儿想象的具体性。 幼儿在玩搭积木时,你问他:“你想搭个什么呢?”他不吱声,等搭好了才告诉你:“这是宝塔。”这体现的是幼儿的想象活动具有无目的性,等完成了觉得它像什么就说是什么。 本题从幼儿想象发展的特征答题。
答:(1)A 拿起小树枝才能想象它是一匹小马,这是无意想象。
(2)B 从和教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想象事先是没有目的的。
(3)幼儿的想象特征主要表现: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与现实相脱离或易混淆。
(4)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通过幻灯、图片及电视、科教电影、文学作品等媒介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