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理论
基本概念
1.图式:在皮亚杰看来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2.同化:主体将外界刺激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3.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4.平衡:主体对外界刺激所进行的积极的反应的集合。
5.成熟:儿童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6.经验:通过与外部环境接触而获得的知识。
7.认知结构:由于动作发展越来越复杂并不断内化,在头脑里组成日益抽象和灵活的动作系统,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8.自我中心: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或自己的观点上的现象。
9.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10.延迟模仿:当刺激物出现后,不是立即模仿,而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出现模仿行动。
知识要点
一、代表人物
皮亚杰
二、基本观点
(一)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
1.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三个过程来实现的。
2.平衡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3.没有平衡就没有发展。
(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
三、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一)成熟
成熟指的是儿童的身体,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经验
皮亚杰十分重视这类经验,称它为数理逻辑经验。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指语言和教育的影响。
(四)平衡化
1.平衡化是认知结构的固有功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认知结构是在先天动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认知结构的调整就是不断追求平衡化的自动调节过程。
4.自动调节是生命有机体固有的特性。
5.平衡化的结果是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认知发展阶段
五、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一)皮亚杰向我们揭示,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
“三山实验”就是反映儿童认知自我中心的明证。
(二)儿童的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也表现在儿童的语言、表象和逻辑中
1.不守恒,幼儿在大多数场合下,都认为对象就是他们直接感知的那个样子,而不懂得从事物的内部关系来观察事物。
2.思维的自我中心还反映在幼儿分不清自我和客体的界限,容易相互混淆。 最典型的是幼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经常把自己想象的事当作真实的事来说,导致不明事理的成人指责他们“说谎”,从而蒙受不白之冤。
3.思维的自我中心,也表现在儿童有强烈的“拟人化倾向”,即“泛灵论”。
4.思维的自我中心,还表现在幼儿对规则的认识是单向的,只知道规则是由权威人士制定的,必须遵守的。 到10 岁以后,儿童才进入自律阶段。
(三)儿童思维中的自我中心是一种稳定的错觉
究其根源,是因为此时的儿童思维缺乏可逆性,不善于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六、贡献与不足
(一)贡献
1.以智力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智力结构和功能与年龄的关系,开创了认知领域的先例。
2.他所创立的学说为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皮亚杰把社会影响、物理环境的影响和个人内部动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学习,既考虑了先天遗传的作用,又注意到后天活动的功能;既承认年龄阶段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5.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不足
1.其整个理论中大量使用生物学的词汇,把智力的本质看作生物意义上的适应,把认知适应视作机体适应的延伸。
2.他把心理内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似有重视不够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