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十一)
一、单项选择题
1.C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D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3.A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就是习惯化。
4.D 抑郁质的儿童就胆小、孤僻、敏感、多疑。
5.D 幼儿如果能够认识到他们的性别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说明他已经具有了性别稳定性。
6.D 幼儿的情绪稳定性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弱,从外显逐渐发展到内隐,这是幼儿情绪发展自我调节化的表现。
7.B 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8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主要任务。 0~1.5 岁的儿童主要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8.C 幼儿先掌握实词,然后是虚词。 实词的掌握顺序是名—动—形。
9.B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体现了个性的稳定性。
10.A 儿童多动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注意障碍,即注意力不集中。
二、简答题
1.幼儿中期(4~5 岁)的年龄特征: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开始接受任务;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2.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2)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
(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5)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论述题
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社会环境、教育),主观因素指儿童自身的心理和活动。
答:儿童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影响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1.遗传因素、生理成熟,是儿童发展的物质前提与基础,它制约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环境因素,环境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即儿童接触到的周围人和物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的速度、程度与方向,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其中,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而社会环境中的教育,则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指的是儿童自身的心理和活动。
新的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
1.幼儿好动、好模仿,是性格的显著特征。 幼儿还有好奇、好问、好交往、好冲动等性格特征。 成人要了解、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他们。
答:“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爱说爱笑,上课时往往半天安静不下来,教室里闹嚷嚷的。”表明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 “幼儿还爱模仿,看见别的小朋友爬窗台,也跟着去爬。”表明幼儿的好模仿的年龄特点。
除此之外,幼儿心理年龄特点还有:好交往、好奇、好问、好冲动。
启示:
(1)要了解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
(2)满足幼儿正常活动的需要,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3)创造交往的机会、条件,并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
(4)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表扬品行好的幼儿,为幼儿的模仿提供榜样。
(5)鼓励幼儿动脑筋、勤思考,多方面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6)逐步发展、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7)帮助幼儿克服性格发展中的缺点。
2.儿童的攻击行为可分为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两种,幼儿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亮亮咬欢欢是为了抢到脚踏车,就是工具性攻击。
答:材料中,欢欢和亮亮在解决矛盾冲突时“亮亮松开拿着脚踏车的手,老师以为他同意了,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欢欢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亮亮见状立即骑上脚踏车跑远了。”表明亮亮解决问题采用的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 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 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幼儿以工具性攻击占优势。 他们攻击他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如得到玩具、取得同伴中的领导地位、获得游戏资格等。 材料中的亮亮的攻击性行为其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脚踏车。 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脚踏车”,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属于工具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