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五)
一、填空题
1.发布 2.意志
3.肤觉 4.记忆恢复
5.无意 6.情绪掩蔽
7.情感 8.性别分离
9.气质 10.陈鹤琴
二、选择题
1.B 大脑某部分受损伤,心理活动就出现障碍,这说明心理活动的产生与脑有关,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B 额叶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顶叶与躯体感觉有关,颞叶与听觉有关,枕叶与视觉有关。
3.D 根据我国现实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 岁属于幼儿初期,4~5 岁属于幼儿中期,5~6 岁儿童属于幼儿晚期。
4.A 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5.D 新异的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奇装异服就属于新异刺激物。
6.C 中班幼儿一般只能稳定地集中注意15 分钟。
7.D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所以时间最短的,忘得最快。
8.A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需要一定识记方法的识记就是无意识记。 幼儿很容易记住有趣的动画片中的情节、对话,这主要属于无意识记忆。
9.D 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就是幻想。 幻想可分为空想和理想。
10.B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从同一类事物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 “鸟是会生蛋、有羽毛、嘴巴尖尖的、两只脚的动物”,这主要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
11.A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掌握的概念主要是实物概念。
12.A “喜笑颜开、愁眉苦脸、咬牙切齿”是描绘人的面部表情。
13.B 1.5~3 岁,儿童的语言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
14.A 对妈妈的离开、回家都漠不关心,不怕生,这种孩子实际上没有与妈妈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他们的依恋属于回避型依恋。
15.C 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题,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题。
16.D 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对事物反应敏感,善于觉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情感发生较慢,持续时间长,体验深刻。 这属于气质类型中的抑郁质。
17.D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显著的影响。
18.A “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至乞丐和盗贼。”这句话的作者是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华生。
三、判断题
1.√ 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分别管理着身体相对的那一半,即有对侧性,左半球管理右边的身体,右半球管理左边的身体。
2.× 儿童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时,其大脑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的大脑里保留着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如婴儿喜欢注视圆形等。
3.√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是实证研究中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4.√ 人在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就是前庭觉,也叫静觉。
5.× 幼儿的听力比成人差,儿童在14~19 岁听力才达到最好水平。
6.√ 在活动中,只有无意注意难以持久和深入;只有有意注意活动容易变得枯燥乏味、疲劳。 所以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应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7.× 好动是儿童的基本特性,但不是好动的幼儿一定就患有多动症。 幼儿是否患有多动症需要进行医学诊断。
8.√ 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就是内隐记忆。
9.× 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10.× 年龄小的儿童,也有一定的记忆策略,如小婴儿有视觉复述策略。
11.√ 幼儿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所以常常是听故事百听不厌。
12.× 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即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不可逆的。
13.√ 著名的“西格勒的天平任务”实验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编码水平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14.√ 情绪与情感以认识为基础,所以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
15.× 一般而言,运用表情的能力要低于理解表情的能力。
16.√ 认知是情绪的基础,因此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
17.× 儿童掌握实词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18.√ 整个学前阶段,儿童简单句所占的比例比复合句要高。
19.√ 儿童的自我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主观性强,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总是倾向于过高地评价自己。
20.× 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的性别认同出现在2~3 岁。
四、名词解释
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情绪与情感: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
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期的特点,由衷地尊重幼儿。
五、简答题
1.答: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动用意志、排除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活动相结合;培养间接兴趣。
2.答:情绪与情感的作用有: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认知发展的作用、交往发展的作用、个性形成的作用。
3.答: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是:句子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从短到长。
六、材料分析题
幼儿学习了儿歌或听了故事之后,往往马上回忆的成绩还不如过了1~2 天的成绩好。 按照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看,过了1~2 天的回忆成绩应该是一直往下降,但幼儿回忆成绩不是下降反而是上升,这与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不一致,就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现象,也即是幼儿才特有的记忆恢复(回涨)的现象。 我们成人应了解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并应知道该怎么应对。
答:(1)“幼儿学习了儿歌或听了故事之后,往往马上回忆的成绩还不如过了1~2 天的成绩好。”这是幼儿特有的记忆恢复现象,也叫记忆的回涨现象。
(2)这种现象发生在幼儿识记后的1~2 天内,当学习材料比较复杂时,记忆恢复现象就更明显,而且年龄越小越明显,智力落后的儿童则没发现有这种现象。
(3)启示:当我们教学时尤其是学习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可不必要求幼儿马上回忆或回忆必须正确。 即使幼儿回忆效果不佳,也要理解幼儿,不必失望、生气和训斥幼儿。 过1 ~2 天再来回忆,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既可以加深印象,又能增强幼儿的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