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基本概念
1.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
2.高级心理机能:指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
3.中介环节:在心理活动中用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作为心理工具。
4.最近发展区: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5.自己的大纲:早期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对知识、技能的需要所决定的那种教学。
6.自发型教学:儿童所经历的各阶段的次序,其延续时间的长短,不是由母亲的“教学大纲”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儿童从周围环境中如何吸取新知识、发展新能力所决定的教学。
7.反应型教学:这时期的教学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儿童自己的“大纲”的比重已经微不足道。 这一类型的教学称为反应型教学。
8.自发—反应型教学:幼儿园的教学则处在自发型与反应型之间,可称为自发—反应型教学。
知识要点
一、维果茨基简介
著名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 维果茨基和列昂节夫、鲁利亚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二、基本观点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 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在社会条件下,儿童通过教育,高级心理机能才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学界把这一学派称为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三、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一)天然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即心理种系发展过程。
(二)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即心理的“人化”过程。
四、心理机能分类
续表
五、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教学的可能性由它的最近发展区决定
1.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对发展加以引导,才是好的教学。
2.如果教学不是瞄准最近发展区,而只是把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作为目标,这种教学是没有意义的,充其量只是发展的尾巴。
(二)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
1.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
第一个极限点是3 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的。
第二个极限点是学龄儿童在学校里跟老师学习。
2.幼儿园的教学处在自发型与反应型之间,也就是自发—反应型教学。
(1)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转变为“按教师的大纲学习”,进而发展为“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
(2)通过幼儿园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这是一个难题,为此, 维果茨基又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学习的最佳期限。
(3)在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中, 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心理的整体发展。
(4)儿童及其意识的发展中最本质的发展是儿童个性的发展与成长,是儿童总的意识的发展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