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言语的发展
基本概念
1.言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
2.语言:人类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流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3.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言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4.书面言语:人借助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5.内部言语:一个人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是自己默默无声地思考问题的言语活动。
6.过渡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在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介乎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我们称为过渡言语,即出声的自言自语。 它体现了幼儿言语的发展所经历的由外到内的过程。 皮亚杰把它称为“自我中心言语”。
7.游戏言语:一种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对行动的“伴奏”,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 这种言语通常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表现力。
8.问题言语:在活动进行中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以及解决问题所采用的办法。
9.积极词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
10.消极词汇: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11.重复:无意义字词的重复。
12.独白:儿童对自己说话。
13.集体独白:当其他儿童在场时,儿童大声地自说自话,但其他儿童并不听他讲的话,说话者也不需要别人对他的话作出反应。
14.单词句: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
15.双词句:由两个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又称为电报句。
16.简单句:语法结构完整的单句。
17.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关联比较密切的单句合起来而构成的句子。
18.社会化言语:在儿童和他人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为这种社会关系服务的工具。 用语言来要求自己或者向别人提出要求,学习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学习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方式。
19.适应性告知:实际上是儿童要促使别人听他讲话并且想方设法影响别人。
20.批评和嘲笑:这是一类有关别人的工作和行为的话,它与特定的听众相关联,担负有强烈的情感因素,会肯定自己而贬低别人。
21.命令、请求和威胁:用命令、请求和威胁的方式来要求自己或者向别人提出要求。
22.问题与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大多要别人答复,而儿童的回答有拒绝和接受两种。不过,这些回答不是有关事实的答复,而是有关命令和请求的答复。
知识要点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一)联系
(1)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
(2)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区别
语言和言语是有区别的。 语言是工具(交际、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二、言语的发生
(一)婴儿的言语准备(0~1 岁)
(二)幼儿前期言语的形成(1~3 岁)
(三)幼儿期言语的发展(3~6 岁)
(四)最初儿童是“自我中心言语”
(五)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言语大约到了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向社会化言语过渡。
(六)言语的作用
(七)学前儿童句型发展的趋势
(八)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
1.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
2.理解语言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
(九)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
2.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
3.言语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形成和提高儿童心理活动的概括性和差异性而实现的。
(十)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