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想象的发展
基本概念
1.想象:人脑根据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表象:个体早先感知过的对象在头脑里的图像记忆。
3.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下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
4.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而自觉进行的想象。
5.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根据已有的表象,在头脑里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7.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
8.积极幻想: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能实现的幻想。
9.消极幻想:不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知识要点
一、想象的概述
(一)想象
1.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2.表象是儿童知识的主要内容,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肤觉表象、动觉表象等。
3.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想象的类型
1.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将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
4.想象类型结构如下:
二、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
1.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3)想象的内容零散,不系统。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2.有意想象的萌芽和发展。
(1)有意想象是在无意想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①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成人的语言描述、刺激物或实际动作。
②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2)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地位。
(3)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2.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幼儿创造想象的发生,主要表现为能够独立地从新的角度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
(2)幼儿创造想象具有以下特点:
①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成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来说还不是创造;
②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点改造;
③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并能从不同中找出非常规则的相似。
3.随着幼儿生活、知识经验的丰富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创造想象的水平逐渐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1)时常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三)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
1.想象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想象具有夸张性。
(1)由于认知水平尚处于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因此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
(2)情绪影响想象过程。
2.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主要是指幼儿常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出现这个现象主要与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和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相混淆有关。
三、幼儿想象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1.通过日常生活广泛地接触社会。
2.通过幻灯、图片、电视、科教电影、文学作品等媒介丰富幼儿的表象。
(二)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三)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
(四)在活动中训练幼儿的想象力
(五)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