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三)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深度
3.无意 4.自传体记忆
5.表象 6.情绪调控
7.认知发展 8.亲社会行为
9.态度 10.最近发展区
二、单项选择题
1.B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气质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2.B 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的物质基础就是人脑。
3.D 1882 年儿童心理学诞生。
4.A 观察法是实证研究法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幼儿园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5.B 听到一首歌,这时的心理活动主要是知觉。 感知觉往往同时产生,生活中单纯的感觉几乎没有。
6.D 3 岁辨上下,4 岁辨前后,5 岁儿童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左右。
7.C 教室里一个突然的响声引得幼儿回过头看,这是由刺激物的强度引起,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无意注意。
8.D 对语词文字符号的记忆就是语词记忆。
9.C 该幼儿一会儿画兔子、一会儿画猴子,说明主题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10.C 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是思维的特点。
11.B 孩子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分离焦虑,怕与陌生人接触是陌生人焦虑。
12.B 消极词汇是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有些理解但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13.A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较冷漠,没有与母亲建立情感联系。 母亲离开、回来,他都无所谓。
14.C 处于他律阶段的幼儿往往根据外在的、主要是成人的标准来进行道德判断。
15.C 每个人的个性都与他人不同,这表明个性具有差异性。
16.B 活泼好动、敏捷灵活,爱交际、适应性强,注意、情绪、兴趣不稳定,情绪外露,是多血质的表现。
17.A 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装束、言行举止以及所有物的认识与评价就是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是指对自己的智力、情感与人格特征以及所持有的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的认识和评价。 社会自我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与权利、义务、责任等,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声望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
18.B 每一个心理过程的进步,总是在先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从1879 年算起,才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 但从古希腊、中国古代就有人对心理进行研究算起,历史就很悠久。 心理学既古老又年轻。
2.√ “狼孩”缺少了社会环境,只能产生动物心理而没有人的心理,所以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3.√ 认知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没有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就没有情感、意志、个性等更高级的心理活动。
4.× 嘴是新生儿和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婴儿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有时是在探索、认识事物。
5.√ 实验研究发现,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运动的物体、中等复杂的图形。
6.× 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之一。 间接兴趣引起有意注意。
7.× 回忆是反映过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面前,在头脑中回想出来。 再认是反映过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把它认出来。 所以,再认比回忆简单一些。
8.× 幼儿虽然知识经验少、理解能力差,但在他们的经验范围内,也还是有意义识记的。
9.× 幼儿听故事时,头脑中浮现出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这主要是再造想象。
10.√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教师要多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11.× 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
12.√ 情绪发生较早,而且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感发生较晚,而且比较内隐。
13.× 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和沟通的基本手段。 哭是婴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
14.× 幼儿从5 岁开始,已经能独立连贯地复述一个故事。 4 岁幼儿具有了合适的表达方式。
15.√ 儿童最初的语言主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而用的,即自我中心语言。 与他人交流的是社会性语言。
16.× 难以照看型儿童往往容易形成矛盾型依恋,缓慢发动型儿童往往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
17.× 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18.√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方式。
19.× 遗传因素是人的性格形成的物质基础、自然前提,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形成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20.√ 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四、名词解释
年龄特征:在某个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儿童社会化: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儿童逐步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五、简答题
1.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的因素是材料必须生动、鲜明、直观;内部的因素与幼儿的态度、兴趣、情绪、智力水平、活动方式有关。 其中,情绪状态是最关键的因素。
2.幼儿情绪调控的趋势是:稳定性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从外显到内隐。
3.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行为特征、身体特征、认知能力、成人的鼓励。
六、材料分析题
幼儿注意的最突出特点就是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在集中活动时有时注意集中、有时没听老师的,这主要是无意注意的表现。 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主观、客观条件,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无意注意的规律,使活动的内容、方式能引起和维持幼儿的无意注意。
答:(1)“幼儿集中活动时,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就是注意不易集中,没太听老师的。 但是也有一些活动、一些时候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这时他们很可爱。”说明他们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
(2)幼儿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而且注意的品质都很差,这是幼儿注意的特点。
引起和维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客观条件,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新异的刺激物;主观条件包括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情绪和精神状态等。 主客观条件都具备时,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 所以幼儿也会有注意容易集中的时候。
(3)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 选择活动的内容、活动方式时,尽可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兴趣而且新颖、多变,与幼儿的知识经验有关,教具尽量有对比、做成活动的。 活动前一般不批评幼儿,让他们上课时情绪积极。 这样,幼儿就容易产生无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