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

白马驮经

永平七年(64)的一天,汉明帝向臣下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梦,“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甚是奇观。大臣傅毅认为,此金人正是西方的佛。明帝这个梦,绝非偶然,傅毅的解释实有所指。《魏书·释老志》记载:“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也就是说早在张骞通西域时,就已经知道了身毒国有“浮屠之教”的情况。汉明帝时,对于中原来说,佛教还是隐隐约约并带有神秘异域色彩的宗教

借助明帝这个非比寻常的梦,佛教在中原的发展迎来了巨大转机,东汉由官方将佛教正式引入中原。永平七年,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使天竺,“写浮屠遗范”,他们在大月氏一带与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相遇。两年之后,汉使和梵僧以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明帝令画工画出佛像,置清凉台以及显节陵上,藏经于兰台石室。同时,下诏在洛城雍门西建白马寺,供两位高僧译经弘法,“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1]

永平十一年(68),洛城雍门西的白马寺落成。白马寺是当时由鸿胪寺官署改造而来的建筑,带有鲜明的中原建筑风格,汉文化与异域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奠定了中原佛教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白马寺

今天所见的白马寺,有着中原文化特色的层层叠叠、三进三出的院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白马寺山门外立有白马石刻,意义非凡。当年白马身上驮的正是《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立像。也正是在这里,译出了我国最早的佛经著作《四十二章经》,主要内容是人生无常等佛教基本理念,是早期佛教思想的展现,为中原佛教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后,译经事业如火如荼,根据《开元释教录》的记载,“从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至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在154年的时间里,译出的佛经有292部395卷。[2]此后,陆陆续续有不同的西方僧人在此译经,将白马寺变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存戒日王所赠红泥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