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岭觅佛影

小石岭觅佛影

进入北印度后,拜访佛影窟是玄奘的心愿之一。佛影窟在那揭罗曷国,大致位于今阿富汗南加哈儿首府贾拉拉巴德一带,7世纪初,这里役属于迦毕试国。那揭罗曷国虽然崇敬佛法,少信异道,但是林立的寺院却只有少量的僧侣,大量的佛塔已经荒废倒塌。城东有无忧王时期建立的佛塔,“编石特起,刻雕奇制”[1],是释迦牟尼遇见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并获得成佛预言的地方,虽几经劫难,但遗迹仍存。城内还残存着一座大佛塔的基址,据先前的记载,这里供奉了一颗佛牙,佛塔高大美丽,如今佛牙消失不见,佛塔也只是故址。而最令玄奘心驰神往的,是小石岭的佛影窟。城西南20余里可到达小石岭,高堂重阁的寺院早已废弃,亭宇寂寥,绝无僧侣,当年阿育王建立的高200余尺的佛塔如今也无人问津。

小石岭幽深静谧,风景秀丽,深涧峭绝,瀑布飞流。这里是如来降服恶龙、留下身影的地方,佛影窟门外的石头上还有如来的足迹,时常散发着光芒。如来在这里散步、洗涤袈裟的地方,都被一一供奉起来。前往佛影窟的道路荒凉难行,盗贼众多,渐趋废弃,且佛影窟已经数年看不到佛影。来自迦毕试国的陪送使者想尽快回国,便劝阻玄奘。玄奘却势在必行,认为能看到如来的真身影像,是“亿劫难逢”[2]的机会。

玄奘的寻找佛影之路十分波折,他独行至灯光城时,迷了路,当地的寺院无人肯带领他去。只有一个小孩,主动将玄奘送往临近的村庄,在村庄里又由一位老者带领前往佛影窟。

不料,在途中却遇到5个拔刀相向的盗贼。这一路走来,玄奘对盗匪也不陌生,他摘掉帽子,并露出自己的袈裟。盗贼知是出家人,无财宝可夺,倒也没有心存发财的侥幸。但他们对玄奘很感兴趣,问他要去往何处。玄奘回道去礼拜佛影。贼人感觉这位其貌不凡的出家人丝毫没有慌乱,只好自己表明身份,“师不闻此有贼耶”,颇为骄扈。玄奘随即表明:“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衢,奘犹不惧,况檀越之辈是人乎!”这一番话令贼人很感动。佛法庇护之下,似乎一切皆有可能,这些拦路抢劫的贼人忽然忘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竟然随同玄奘一起去看佛影了。

印度新德里莲花庙

小石岭的佛影只展示给有缘人,玄奘虔诚地参拜,未得踪影,不禁悲从中来,认为自己罪孽深重。俄而有一小团光亮,玄奘内心喜悦,“如是更二百余拜,遂一窟大明,见如来影皎然在壁,如开云雾,忽瞩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瞻仰庆跃,不知所譬。佛身及袈裟并赤黄色,自膝已上相好极明,华座已下稍似微昧,左右及背后菩萨、圣僧等影亦皆具有”[3]。玄奘大喜,叫上带路的老人和被感化的强盗,一起目睹这一奇观,其中一人因为看不到这奇观而异常失落。5个贼人看完佛影后,忽觉自己罪孽深重,毁掉刀杖,要求玄奘将自己剃度,从此信奉佛法。这五个贼人大概是玄奘一路所遇到的最“佛系”的强盗了。此事令玄奘颇为感叹,直到回国编撰《大唐西域记》时,想到佛影窟的奇遇,仍感慨那揭罗曷国“风俗淳质,猛锐骁雄,轻财好学”[4]的民风。

对于佛影窟,近代也有研究,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曾对佛影窟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指出:

石窟在石山之绝壁,西南向,入口狭小,内深,有不完全之采光窗,斜阳射入,津滴内壁,故投映影像。法显、宋云时,仍甚鲜明,但因内外情形渐变,故至玄奘时,似已未能充分认识。[5]

光从石缝里穿进来,在洞内浮动的水气的折射下,在石壁上投出影子。也有学者认为是小孔成像的原因。但无论如何,佛影的召唤与暗喻,或许能弱化佛教的衰势在玄奘心中的忧郁,为他求法事业的成功增添了些许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