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是玄奘进入沙州的第一站。西汉时始置玉门关,其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2016、2017年两年暑期,我们对小方盘城进行过重点考察。这座用黄土夯筑而成的方形城楼,修复痕迹非常明显,现存西、北两门,内部墙体有风蚀的痕迹,东面墙垣留有雨水冲刷的印迹。这样衰落破败的外表,很难让人联想起它是西汉玉门都尉府治所、东汉玉门侯官制所。不知当时玄奘看到的汉玉门关是如何一番模样,想必也一定感慨万分。1907年,斯坦因在关城附近的废墟中挖掘到许多汉简,从其中的内容判定小方盘城为玉门关的所在地。

小方盘城遗址

大方盘城
从小方盘城向东北行驶11千米,便可到达大方盘城遗址。关于大方盘城,斯坦因将其定为汉代的河仓城,这一说法得到向达、夏鼐等几位先生的支持,因而在学界广为流传。直到李正宇在《敦煌大方盘城及河仓城新考》一文中,考证出大方盘城为汉代的“昌安仓”,10多年来,这一说法已得到学界的认可。[8]大方盘城位于一风蚀台地上,古城的整体规模还在,依稀可见往日的恢宏。现存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夯土版筑而成。古城南、北城墙较为完整,四周有角墩。这一古城担负着为玉门关、阳关的将士提供粮草的艰巨任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补给站。如今,古城已残败不堪,东南角被风蚀掏空,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汉武帝时,“酒泉列亭鄣至玉门”,汉长城沿线的亭、障、燧、关隘,汉王朝都派兵把守,并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边关军事行政管理制度,过往人群必须持有凭证方可进入。汉长城以及烽燧的建筑,依据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高起的风蚀台地修建烽燧以达到瞭望和守御的目的,同时凭借疏勒河、东条湖子、北园湖、洋水海子、盐池湾、墩子湾等水域作为天险,与人工修筑的长城边墙共同形成一道防御的边界。

汉长城遗址

考察队分析长城积薪构造
如今的汉长城高度仅2米,向着远方的戈壁延伸开来,气势依然雄伟。由于土地高度盐碱化,城墙清晰可见芦苇和相间的泥层,已经呈半石化。我们站在离小方盘城不远的光石子高地上可以看到延伸出去的长城西段,同时也能看到许多相距不等、保存依然完好的碉楼,底部宽不到10米,自上而下略似锥型,斯坦因在这些碉堡附近发现了许多汉文木简,其中包括用于军事统治的报告命令、关于物资的呈报、私人通信以及习字书法一类的残片,以及许多青铜箭镞、汉代时期的量器,还有形同足匠的足尺、古代医用的木函盒等。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这不过春风的玉门关在万仞山中独守边陲曾经飘舞着的汉家旌帜早已消散在云间,唐军的铁马铮铮也早已不再回响。继续向西走,有一座数米高的烽燧矗立在台地上。据《居延汉简》记载,长城沿线“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即每隔五里就筑有一座烽隧。我们看到的烽燧名为当谷燧,残高7.2米,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烽燧不远处便是一垛垛的积薪。在古代,伐薪是戍卒的日常工作之一,平时积存以备有敌情时燃放传递信号,白天燃烟,晚上点火。积薪一般成堆摆放,外面涂上泥沙,这样可以防止被大风刮走,同时也可以延长燃放时间。目前,敦煌长城沿线还有许多积薪,但经过两千年的风吹日晒,积薪已成石化状。

夕阳下汉长城及当谷燧
如今玉门关游客中心和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已正式对游客开放,还兴修了玉门关通往汉长城、河仓城的观光道路及游客步道等。但显而易见,游客对不远处的长城遗址几乎不感兴趣。这里的遗址并没能给游客传递足够的人文信息,而这毫无保护措施的遗址也同时会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
玄奘顺利地进入玉门关,阵阵风沙伴随着崎岖的道路,叩击在每个人的心上。在他离开后的百年,一位诗人深情吟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年李广利首次伐大宛失败,求马心切的汉武帝下令“遮玉门”,迫使李广利背水一战;班超离开西域时的最大心愿是“生入玉门关”。进入玉门关,这里就是传统中原文化浸润的范围,是所有异域漂泊的旅人乡愁的释怀之地。此时的玄奘已然热泪盈眶,当年他从关内昼伏夜行,想尽办法偷渡出国,而今他携带着大量的佛经典籍,骄傲地踏入他系念的中原故土,19年的他乡辗转,他已经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