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塔”下的碎叶古城
地处丝绸之路咽喉位置的碎叶城,千年以来承受了多个势力的不同程度的营建和改造,被历史的尘埃覆盖了一层又一层。而今的碎叶城,呈现给世人的是它最后一个时期的形制布局。
碎叶城遗址位于今天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即阿克·贝希姆古城。碎叶城遗存颇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祆教的建筑“寂静之塔”,位于罗城西南,其废墟中曾出土过突厥人的遗物。“寂静之塔” 是拜火教的天葬台,在信奉拜火教的国家皆有类似的建筑。2006年,由碎叶城的发掘者克兹拉索夫将遗址内部的颇具争议的两层城堡正式命名为“寂静之塔”,成为碎叶城宗教遗址的代表。
斯文·赫定在他的行纪中将拜火教的教徒称为帕西人[24],他所描述的琐罗亚斯德人的墓地——寂静之塔,似与天葬类似,确切地说,应为鸟葬。“葬礼进行当中,兀鹰飞来栖息在墙垣上伺机而动,乌鸦也在塔上盘桓旋飞,等到典礼结束,一切恢复寂静了,随即轮到兀鹰和乌鸦上场。无需多久,尸体就剩下骷髅,在烈日的曝晒下成了一堆枯骨。”[25]在一位医生朋友的帮助之下,斯文·赫定避开当地人的视线,特意爬到塔上,冒着令人作呕的腐臭气息偷了三个帕西人的头颅运回斯德哥尔摩。祆教徒视火为神圣之物,对水、土也极为重视,因此,他们的葬式采用天葬的形式。斯文·赫定的记载与《通典》中对于康国葬俗的记载如出一辙,粟特地区的康国俗事天神,在亲人过世的那个月份,男子、妇女穿黑衣,光着脚,在野外抚胸号哭,涕泪交流,七日便止。康国的城外,专门住着200余户以处理丧事的人家,这些人单独盖一座院子,其院内养狗,人死之后,由专人将尸体抬到院子里,令狗食其肉身,然后将留下的骸骨收集起来埋葬,没有棺椁。这种风俗从粟特地区传入碎叶城,对碎叶城的葬俗产生了些许影响。
林悟殊说道:“以往学者把汉籍所载的祆教简单等同于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随着总体研究水平的提高,已日益认识到在中亚传播及流入中国的祆教与波斯原教旨的琐罗亚斯德教之间,不但存在着量的不同,而且已有质的差别。”[26]同时,《碎叶》一书也指出,萨珊王朝正统的琐罗亚斯德教经文坚决反对哭亡人和膜拜偶像,他们认为这样会加深死者在冥府的罪恶,但在粟特祆教中,却盛行哭亡人和膜拜偶像的现象。其中,祆教葬式的主要组成部分纳骨器也发生了变化,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突厥事祆神,无祠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酥涂之。或系之竿上,四时祀之。”这是突厥纳骨的主要方式。而碎叶出土的纳骨器基本为陶制,外形为长方形或椭圆形。葛逻禄时期,出现了大用陶罐埋葬的习俗,既可以看做是祆教的,也可以看做是摩尼教的。[27]
根据学界推测,“寂静之塔”应是当时祆教化的摩尼教以及多种宗教举行葬礼的场所。此后,入华的上层波斯人或者粟特人采用了中原“石床”的葬式,糅合了汉式石棺和粟特“纳吾斯”(安置纳骨器的墓室)的墓葬方式,如2000年在西安北郊出土的北周大象元年(579)的安伽墓,以及2003年在西安未央区出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的史君墓,都可以看出这种建制和风格。

纳骨器

史君墓石椁(西安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