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与古道交通
汉匈在罗布泊的一切争端始于丝绸之路的控制权,频繁的贸易往来所带的巨大利润始终是难以抵制的诱惑。当年张骞凿空西域后,一条贯通东西的道路将塔里木世代居住的绿洲小国串联起来,各国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快,这种平衡被打破,“逐水草而居”的匈奴妄图联合天山以北的国家,钳制汉朝的兵力。楼兰首先被选中,面对两大强国,楼兰国国王一直在汉匈之间游离不定。
汉元封三年(前108),楼兰受匈奴控制,元封三年后归汉,但一直游离于汉匈之间,后来又归属于匈奴,“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丝绸之路往来不便,是迫切需要贸易沟通的汉朝所不能容忍的,一场智勇兼备的斗争在罗布泊拉开了帷幕。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自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带着金银钱币前往西域,声称把这些东西赏赐给西域诸国。他们到了楼兰,设计杀了楼兰国国王,“乃立尉屠者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尉屠是原楼兰国在汉之质子,据《汉书·西域传》记载,王自请天子曰:“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

楼兰“三间房”
楼兰国归附之后,国内水草丰美的伊循城(今米兰)出现在汉朝的视野里,汉昭帝决定在这里屯田戍边。“汉遣司马一人,屯士四十人,田伊循以镇抚之。”其后更置都尉监管伊循屯田状况。正是由于自然环境较好以及处在丝路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米兰成为丝路南道上重要的补给站。但沧海桑田,数百年之后,沿沙漠边缘而来迫切需要补给的玄奘一行人,等待他们的却只有荒无人烟的沙漠和干涸的河道。
丝绸之路南道伊循首开屯田,为西汉控制楼兰地区以及西入西域提供了阵地。西汉之后,史料中不见专门记载伊循城屯田史事。孟凡人在《伊循屯田与伊循城的方位》一文中提出东汉的楼兰之屯和索励屯田,实际上是西汉伊循屯田的一种延续。[2]
米兰地区不仅是中原王朝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吐蕃进入西域的便捷通道。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经过松赞干布的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后,便将目光转移到了周边地区,此后吐蕃屡屡北上侵犯唐疆。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唐初,吐谷浑的活动范围东达米兰及其周边区域。贞观十二年(638),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大败吐谷浑,吐谷浑王遂败逃至青海北部,自此吐蕃便将米兰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从羌塘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东部的通道,米兰正当该道的隘口。唐朝为阻遏吐蕃西域的扩张,遣康国首领康艳典来此建城,后设石城镇并属沙州以窥吐蕃之势。
《沙州伊州地志》记载:
石城镇,东去沙州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上都六千一百里,本汉楼兰国。《汉书·西域传》:地沙卤少田,出玉。傅介子既杀其王,汉立其第(弟),更名鄯善国。隋置鄯善镇。隋乱,其城遂废。贞观中,康国大首领康艳典东来居此城,胡人随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其城四面皆是沙碛。上元二年,改为石城镇,隶沙州。……屯城,西去石城镇一百八十里……胡以西有鄯善大城,遂为小鄯善,今屯城也。[3]
据此,鄯善有大、小城之分,大城即石城镇,今若羌县城,小城即为米兰屯城。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称其为“大罗布”“小罗布”。1957—1958年,黄文弼再次到达若羌,勘察的遗址中有一座叫做且尔乞都克的古城,外城即7世纪中叶康艳典所筑的石城镇。
玄奘当然也不会想到,当年满载着他的辛酸与荣耀的求佛之路成了大唐帝国的梦魇之路。安史之乱后,楼兰仿佛是西域被撕开的一个裂口,吐蕃兵力经此源源不断地北上,畅通无阻。他们出柴达木盆地西北行,沿阿尔金山北麓到达新疆若羌绿洲,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向西北行往焉者或向西去和田,试图掌控整个塔里木盆地。吐蕃也看中了米兰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遂以米兰为军事基地,建立戍堡,控制了塔里木盆地东部。至今残留的若羌县东北75千米处的米兰戍堡,就是吐蕃统治时期留下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