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滚鲁克墓地
玄奘途经的且末城,满眼尽是荒凉。这正是在沙漠周缘艰难生存的现状,随时面临着被黄沙吞噬的威胁。在今天被称作扎滚鲁克墓地的黄沙之下,埋藏着且末绿洲数不清的秘密,静静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①扎滚鲁克墓地“且末宝宝”

②木竖箜篌(图片来自殷晴:《吐鲁番学新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2页)

③ 洋海墓地出土的箜篌(吐鲁番博物馆藏)

④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黑色编织帽
扎滚鲁克墓地是迄今为止在塔里木盆地东南、车尔臣河流域发现的最大的古墓群,约3.5万平方千米,分布着千余座墓葬。自1985年以来,在对扎滚鲁克墓地进行的三次发掘中,共发掘墓葬169座,分为1号、2号、3号、4号、5号,出土了陶器、铜铁器、丝毛织物、骨木器、木竖箜篌乐器等文物1000多件。木竖箜篌是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最著名木器,填补了文物考古界一直以来有名而无实物的空白,并以“最古老的拨弦乐器”载入吉尼斯世界之最。《隋书·乐志》记载:“(箜篌)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箜篌这种古老的乐器,也曾出现在洋海墓地中,当时出土的萨满巫师,箜篌为其随葬品之一,似乎与宗教信仰有关,据学者推测,其年代可能要早于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箜篌。这两件竖箜篌虽缺失弦和蒙皮,但其余部分保存完好。竖箜篌由三部分组成,即音箱、颈、弦杆。用整木经刮削雕刻出音箱和颈部,并将外表打磨光滑,弦杆另外制作,为柽柳木质。它的发现将传统上人们认识的箜篌由西向东传播的时间提前了好几百年,对研究古代乐器和雕刻艺术的源流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且末地处沙漠,常年风沙四起。保存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且末宝宝”干尸,出土之时,双眼覆盖着3厘米长的石片,学者猜测,或许这也正是他的父母希望孩子在另一个世界不受风沙的侵袭,用石块遮住眼睛,避免沙尘落入。此外,帽子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在这里格外受关注。扎滚鲁克墓地出土较多的物品便是帽饰,尤其是扎滚鲁克1号墓地出土的帽饰达5种之多,其中1985年发掘出土的一件黑褐色尖顶高帽受到了高度关注。这顶高帽通高32.7厘米,帽口直径24厘米,用两片近似三角形的黑褐色毛毡对缝,上尖下宽,顶端特意缝成鸟头状,外翻的口沿和缝合处留下的细密而均匀的针脚,成为帽上的一种装饰。这种尖顶高帽,据说是古代塞种人的帽子中最时髦的一种,在古代西域广为流传,一直到唐代都盛行不衰。来中原贸易或者移居中原地区的异域人多戴这种帽子,此外此种高帽的图案在中原许多墓葬壁画中也多有存在。

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屈肢葬干尸
干尸是西域沙漠的特定区域的遗产,这里自然环境干燥,盐碱居多,尸体埋葬下去便会自然脱水干燥,形成干尸。扎滚鲁克古墓也是目前保存最好、数量最多的家族丛葬干尸群。《新疆游记》中对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干尸这样记载:“据土人云:十年前大风扬沙,流露古棺。启视之,衣冠尚存,被风乃成灰烬,移置塔中以至今日。何代尸骸,无从稽考。大抵一古代木乃伊也。新疆地属高原,土性干燥,庋物土中,可数千年不朽”,“恍若生理学用之蜡人”。[1]从发掘的这些墓葬干尸身上的饰品以及陪葬物,可以较清晰地反映出扎滚鲁克人普遍随葬实用器物、彩色绘面、蒙面、金箔和面糊封口、羊毛塞鼻等埋葬风俗,以及生前流行手臂刺青、男女留辫、好戴帽、毛布包脚、蹬皮靴或毡靴、穿袍裙或皮衣皮裤、戴项链、佩木腰牌和发饰串珠等生活习俗。这里还出土了珍贵的玻璃杯,唐以前西域各绿洲国家并不生产玻璃,玻璃只产于西方。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且末地区与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