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法名王”的怀念

“护法名王”的怀念

佛教的迅速发展与古印度的“护法名王”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唐西域记》中反复提到的无忧王和迦腻色伽王便是杰出的代表。无忧王,也叫阿育王,他是孔雀王朝第三代王,将印度从传说时代带入历史时代。

印度阿育王石柱

前327年,亚历山大的东征打破了印度的寂静,他灭掉波斯之后,越过兴都库什山,挥军进入了印度西北部。当时这里小国林立,并没有统一稳定的军事组织,甚至呾叉始罗、科帕伊奥斯、阿萨盖迪斯等国国王热情欢迎亚历山大的到来,并为他的长驱直入提供了许多帮助。然而,这支缔造传奇的军队,两年之后就撤军回国,只留下了一小批人马驻留旁遮普。没有人料到在广阔的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流域,一位出身于饲养孔雀家族的少年揭竿而起,赶走了残留在旁遮普的马其顿军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于是,由这个少年奠基的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这个少年名旃陀罗笈多,被称为“月护王”。

王朝初建之时,总是以昂扬向上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中。孔雀王朝第三代王阿育王将整个王朝连同自己的声誉一起推向了顶峰。历史总是令人震撼,被玄奘百般称颂的阿育王,早年却嗜好杀戮,相传他曾为争夺王位杀掉了99个兄弟姐妹,即位之后,四处征战,统一了南亚次大陆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地区。阿育王晚年时笃信佛教,才开始被称为“无忧王”。相传阿育王在全国修建了84000座佛舍利塔,被佛教奉为“护法名王”。然而,孔雀王朝由盛转衰的噩运过于迅速,阿育王死后半个世纪中,孔雀王朝土崩瓦解,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再未恢复。但阿育王时期佛教已经走出了南亚次大陆,传播至四面八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他们一行人返回时翻越葱岭来到朅盘陀国,见到了无忧王建立的宫室佛塔,足见阿育王时期佛教传播之盛。

阿育王在印度各地竖起石柱,尤以鹿野苑萨尔纳特狮子柱头最为有名,这些石柱刻上“阿育王诏敕”,如“对父母柔顺是善,对友人知人亲戚、婆罗门和沙门施舍是善,不杀生是善,少费少蓄是善”等。《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了玄奘游历华氏城时看到的“无忧王大石柱”,其铭文残缺,依稀可辨认为“无忧王信根贞固,三以赡部洲施佛、法、僧,三以诸珍宝重自酬赎”[21]。这些铭文似乎是阿育王放下屠刀的决心,又是他用来统治民心的手段与政策。他也在华氏城组织并举行了佛教的“第三次结集”,使佛经最后定型,扩大了佛教的势力范围,跨出了恒河流域,传向了西北印度,为迦腻色伽时期佛教的鼎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3世纪,贵霜王朝在迦腻色伽王的推动下到达顶峰。贵霜王朝凿通了南亚与中亚的通道,扮演了丝绸之路中转站的重要角色。迦腻色伽崇信大乘佛教,被誉为“阿育王第二”,佛教义理对他影响极为深刻。佛涅槃400年后,迦腻色伽曾在克什米尔举行了佛教经典的“第四次结集”,据说有500名比丘参加,对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注释。他在犍陀罗建造了大批佛塔寺院,并由希腊后裔的宫廷建筑师设计了迦腻色伽大塔。

贵霜王朝的“阎膏珍”铜币

佛教并没有使贵霜王朝延续太长。241年左右,波斯萨珊攻陷白沙瓦,贵霜王朝瓦解。而后的贵霜王朝的残余势力,几经辗转,但已无法复兴。贵霜王朝之后,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了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但被随之而来的嚈哒人毁坏殆尽。465年,嚈哒人入侵北印度,毁坏了大量的佛塔寺院,将昔日光华荣耀的佛教艺术埋进历史的尘埃中,将恒河流域广大的土地打入后笈多时代的噩运。567年,波斯萨珊王朝与西突厥联合灭掉了嚈哒,给了印度大陆一个喘息的机会。此时的笈多王朝已经崩溃,在北印度分裂为四大强国,以德里和曲女城为主要据点的坦尼沙和穆里克王国,以及恒河三角洲和昌巴尔河流域的高达王国和摩腊婆王国,由此诞生了笈多王朝的后裔戒日王,成为新一代“护法名王”。

贵霜王朝希腊化的“丰收女神坐像”

7世纪,坎坷多难的印度在戒日王的统治下勉强维持。但玄奘到达北印度时,佛教已呈衰落之势。从“伽蓝虽多,僧徒寡少,诸窣堵波荒芜圮坏”的那揭罗曷国,到“摧残荒废,芜漫萧条”的犍陀罗,甚至到今天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一带,“旧有一千四百伽蓝,多已荒芜”“戒行多滥”“荒芜已甚”等,这种无法排遣的忧伤一直伴随着玄奘辗转五印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