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国的传说
玄奘在东印度游历时,到达一个叫做耽摩栗底国的临海国家,即今天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塔姆鲁克,无忧王将佛塔也修到了这里。玄奘听闻海中有僧伽罗国(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国中有通晓《瑜伽师地论》之人,但需在海上航行700由旬(1由旬约11.2千米)才可到达。踟蹰间,玄奘遇见南印度一位僧人,僧人说道:“往师子国者不须水路,海中多有恶风、药叉、涛波之难,可从南印度东南角,水路三日行即到。虽复跋履山川,然用为安稳,并得观乌荼等诸国圣迹。”[55]
玄奘心动了,他随即启程前往乌荼国。这里佛教兴盛,伽蓝百余所,僧徒万余人,学大乘佛法。东印度与南印度离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印度和北印度相隔较远,佛法在这里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无忧王建造的佛塔在这里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灵异的现象,令时人瞩目。这里有一座非常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今天克塔克西南的普里城,这座临海的城市有一个异常生动的名字——“发行”,梵语为“折利怛罗城”,意为“入海商人及远方客旅往来停止之路”。但这里南距师子国两万余里,如此遥远的路程令玄奘有些忧虑,但他没有放弃,“每夜静无云之时,遥望见彼佛牙窣堵波上宝珠光明莹然,状似空中星烛”[56],闪闪烁烁,似乎在召唤着他。

印度坎契浦兰佛教建筑
他在达罗毗荼国的都城建志补罗城,遇到了来自师子国的300名高僧前来投奔。这里正是印度临南海的港口,相比于玄奘在耽摩栗底国时所遇到的僧人告知的路线更为便捷,这里距离师子国只有三天的水路路程。然而,当玄奘兴奋地前去询问前来的高僧时,得到的答复却是:“我们的国王已死,百姓四散而逃,无依无靠,我们听闻天竺富庶太平,是佛法降生之地,到处都是佛祖圣迹,所以大家才逃难至此。”同时,这些逃难而来的高僧也非常骄傲地告诉玄奘:“没有人的佛教造诣能比得过我们,法师您要是有疑问,尽可随意询问。”玄奘也没客气,征引《瑜伽师地论》发问,却发现对方的实力根本不如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原本打算前往师子国的玄奘在这一刻做出了选择。
但玄奘还是一五一十地将他听闻的关于师子国的情形记载了下来:
国周七千余里,都城周四十余里,人户殷稠,谷稼滋实,黑小急暴,此其俗也。国本宝渚,多有珍奇。……以其远祖执杀师子,因为国称。……其国先无佛法,如来涅槃后一百年中,无忧王弟摩醯因陀罗厌舍欲爱,获四沙门果,乘空往来,游化此国,显赞佛教,发示神通,国人信慕,建立伽蓝。[57]
玄奘也没有忘记询问那个光芒足以穿越海际的佛牙舍利。原来是在王宫的附近,这座高数百尺的佛牙精舍,用珍宝装饰,精舍上建有表刹,表刹顶端是红莲花色的珍宝,光辉相映,在夜深人静、万里无云之时,普天之下都可观赏到它的佛光万丈,可见玄奘仍然心驰神往。
或许这些来自师子国的僧众在告诉玄奘关于斯里兰卡国的情形之时,也顺带将马尔代夫群岛的消息传递给了玄奘。玄奘对于马尔代夫的印象是满地的椰子,那时的马尔代夫称为“那罗稽罗洲”,即“椰子” 之意。玄奘也勾勒出一幅热带岛国的画面,一个个头矮小、人身鸟喙的种族在不算广大的土地上寻找椰子而食,他们不事稼穑,习俗非比寻常,由于海浪滔天,出行不便,玄奘无法前去了解其风土人情,就简略地记载了自己听闻的情况。
在听闻师子国的情况后,玄奘对于取海道东归更是失去了兴趣。他继续在南印度境内游历,其中一个叫做摩诃剌侘的国家引起了他的注意。《大唐西域记》记载:“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综习。天祠百所,异道甚多。”[58]在这个国家的东境,有阿折罗伽蓝及石窟,这就是著名的阿旃陀石窟。

印度阿旃陀石窟
前2—1世纪,在今天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阿旃陀石窟兴建,在5—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石窟建造达到了顶峰。石窟规模巨大,以浮雕、壁画闻名于世。玄奘来到这里时,看到伽蓝高大,楼台林立,为阿罗汉所建。大殿高100余尺,供奉的石佛像高70余尺,“上有石盖七重,虚悬无缀,盖间相去各三尺余”,这七重互不相连的石盖是在罗汉的愿力之下托持着。在大殿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应,巨细无遗,备尽镌镂”。[59]玄奘注意到这里的雕刻十分精美,用连续的故事形式讲述了佛法的功德无量。伽蓝门外的南北左右,各有一只石象,当地人告诉玄奘,石象偶尔会大声吼叫,大地都会随之震动。
这里也是佛教没落之前的最后一丝辉煌。在这之前的一个世纪左右,笈多王朝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壁画。阿旃陀石窟也是印度古代壁画保存最多、水平最高的石窟建筑。但《大唐西域记》对其中的壁画并未做详细的描述。7世纪中叶以后,阿旃陀石窟逐渐没落。直到19世纪初被重新发现后,才再次引起世人的瞩目。
此外,佛教衰微之后石窟雕刻艺术转型的宗教建筑的代表之作,又如位于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重镇奥兰加巴德的埃洛拉石窟。埃洛拉石窟建于4世纪中叶,一直延续至11世纪,曾恢弘一时的佛教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留存石窟12座。8世纪,佛教衰落之后,埃洛拉石窟赢得了“异教”的青睐,埃洛拉石窟中当年笈多王朝盛行的审美形态已经被印度教取代,印度教教徒来到了埃洛拉,在这里修建了高大雄伟的庙宇,留下大量精美的建筑,至今仍存有17座印度教石窟,供世人观赏。9世纪,耆那教的庙宇开始出现,至今留存有5座耆那教石窟。印度多种宗教信仰同时在这里绽放光彩。

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佛陀壁画

印度阿旃陀石窟

印度埃洛拉石窟

印度埃洛拉石窟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