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凌山的热海道
玄奘在姑墨仅停留一宿,就踏上行程,“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3],其艰难之状,可想而知。
玄奘在凌山上行走400多里,到达大清池(热海),即今天的伊塞克湖。“伊塞克”为“热、温暖”之意,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天山西段,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50千米。
伊塞克湖历来就是西域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汉代称其为“阗池”,据《汉书·陈汤传》记载,汉建昭三年(前36),陈汤远征康居袭杀郅支单于时,他与甘延寿引军分行,别为六校,三校从南道逾葱岭,径往大宛。另三校都护自将,发拜城,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涉康居界,至阗池西,其中阗池就是热海。一千多年后玄奘西行经此,见到的热海是一个“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的湖泊,玄奘对此印象深刻:“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汨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4]

伊塞克湖航拍图(杨林供图)

伊塞克湖边的岩画(杨林供图)
因途经“热海”而得名的热海道,也是历来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龟兹地区前往中亚碎叶城的重要通道。向达认为,热海道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从勃达岭(今别迭里山口)翻越天山山脉,继而沿着热海南岸通往碎叶;北线则需穿过秋冬积雪的木素尔岭(即冰达坂)[5]。而在雪山上艰难行走的玄奘并未记录下自己究竟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因此学者们对此也颇有争论。不过木素尔岭“凿冰为梯,人马踉跄上下,冰之消长无定”,地理情形颇为复杂,且里程也与古代文献记载有差异,因此更多学者还是认为玄奘是经由别迭里山口通往中亚商业重镇碎叶城。

去往别迭里山口的砂石路

别迭里烽燧
别迭里山口是热海道上的重要隘口,地处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城西北66千米处,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中道从龟兹直接进入热海和费尔干纳盆地的捷径。当年李广利伐大宛、陈汤讨伐郅支单于,均经此地。别迭里山口下不远处至今可见一座汉唐时期的烽燧遗址巍然屹立,当地人称“别迭里烽燧”,位于乌什县城西40千米的乌(什)—别(迭里)公路边戈壁滩上,始建于东汉,唐代时又重新修建。它西邻别迭里河,是扼守别迭里要隘的一处重要军事设施。乌什县城西南5千米处的都鲁呼尔山上,遗存有另一烽燧遗址——八卦墩烽燧,与别迭里烽燧大约修建于同一时期,亦是汉唐时期别迭里山口军事防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卦墩烽燧
勃达岭(别迭里山口)也是唐进入中亚的重要通道。天宝十年(751),唐与大食爆发怛罗斯之战,唐军正是经过热海道进入中亚。杜环跟随高仙芝的军队前往怛罗斯,走的正是热海道。凌山气候严寒,当时只能“悬釜而炊,席冰而寝”,玄奘一行人更是整整跋涉了7天,才走出凌山,队伍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伤亡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