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的传说

鹿野苑遗存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鹿野伽蓝”位于婆罗痆斯国,是佛祖初转法轮之地。婆罗痆斯曾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的迦尸国的首都,迦尸国也是恒河流域参与角逐的霸主之一,7世纪,首都婆罗痆斯分裂独立成为一个国。玄奘所见,婆罗痆斯国周4000余里,西临恒河,人烟富庶,“家积巨万,室盈奇货”[30],非常富有。民众的性格与气候一样温和,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有30余所伽蓝,3000余名僧徒,皆修习小乘佛教。这里不仅是佛教的起源之地,也是各类宗教的存在之所。100余所天祠,大都城中的天祠气派、威严,亭台楼阁都装饰得非常华美,树林茂密,河流映带,近百尺高的黄铜神像威严庄重,神灵护佑着这里的一切。这里数万人都信奉外道,侍奉大自在天,有的断发,有的却长发结髻,袒露的身体涂满灰,以此精修苦行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让玄奘感叹不已。
佛教故地,当年也是无忧王的礼拜之地,他所修建的高百余尺的佛塔依然令玄奘赞叹不已,塔前有石柱,表面似镜子般圆润,流光溢彩,如来的影像常常突现。玄奘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沿着婆罗痆河东北行10余里,鹿野苑悄然出现。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建筑,尽管从佛祖初讲法到现在,上千年过去了,但规模仍然震撼人心,区分八界,重檐楼阁,极尽华丽壮美。这里有僧徒1500人,皆学小乘正量部法。
鹿野苑的名称由来与这里经常出没的鹿群有关。玄奘怀着崇敬的心情将这个故事记录下来。当时,这里有1000只鹿出没,国王经常来这里打猎,由如来变身的鹿王,不忍心看着众多的鹿被无辜射杀,于是乞求国王,他们按照等级轮流向国王交纳活鹿,国王答应了。一次,菩萨鹿王为了保护一只怀孕的母鹿,便亲身前往城里代替母鹿,国王被感动,讲道:“我虽然人身却如兽心般残忍,而你虽是鹿身却有一颗仁慈的心啊!”于是下令把所有的鹿放生,从此,这里就名为“鹿野”。
富有的民众也给寺院施舍了大量钱财,高200余尺的精舍,顶部以黄金作纹饰,石砌的台阶,砖制佛龛,龛中的黄金佛像隐隐突显。在精舍中,有一尊如来等身黄铜像,展现的是佛祖转法轮的姿势。这里是如来经常活动的地方。阿育王的佛塔也修到了这里,根基已经倾陷,但仍存百余尺,前面也竖立着一座70余尺的石柱,“石含玉润,鉴照映彻”,这里是如来得道初转法轮处,即如来成佛之后最先演说佛法之处。
佛祖最初的听众是他的5个侍卫。当时,太子逾城栖山隐谷之后,净饭王派出家族三人、舅氏五人护卫太子。此五人对太子的修行非常感兴趣,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却因意见不合分成了两派,即“安乐为道”与“勤苦为道”,各持一端,不相上下。结果,当他们得知太子放弃了苦行,受牧女的乳糜时,却忽然因对太子的失望达成一致,“六年苦行,一日捐功”如今接受了牧女的乳糜,算是败坏了道行,有损于志向。五人对太子的“败道”很是失望,相继离开,来到鹿野苑修行。成佛之后的太子来到鹿野苑引导五人,起先,五人相互约定,不再尊重太子,不起身迎接。而当他们看到“威仪寂静,神光晃曜,毫含玉彩,身真金色”的太子时,不禁被感化,不约而同地起身迎接,从此按照礼仪来侍奉太子,在佛祖近距离的启发下,渐得证悟。雨安居时,佛祖就在鹿野精舍讲法,后来教团逐渐扩展到60余人,并分别前往各地弘法。
“受成佛记”是佛祖最重要的经历。鹿野苑保留了慈氏菩萨和释迦牟尼受记的佛塔。“贤劫中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现于世,转妙法轮。开化含识,授护明菩萨记曰:‘是菩萨于当来世众生寿命百岁之时,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玄奘对于如来的画像并不陌生,而此处的经行像更是令人感叹,“像形杰异,威严肃然,肉髻之上,特出髾发,灵相无隐,神鉴有征”。[31]
慈氏菩萨是佛陀的转世,笈多王朝时期(4—6世纪)修筑的达麦塔最具标志性,这便是慈氏菩萨受记塔。12世纪,鹿野苑被毁,只有达麦克塔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堪称奇迹。经历了1600余年的风雨洗礼,直到今天,达麦克塔仍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高39米,直径近28米。据说,仍然有鹿群在那里出没。
1834年,当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从英国来到印度时,就听说了关于鹿野苑的事情。4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由当地人承包的采石场,工人们在这里挖出了装有骨灰、金叶、珍珠的大理石盒,以及一尊坐佛雕像。康宁汉决定对鹿野苑进行发掘,达麦塔便是最先发掘的地方。康宁汉写道:“1835年1月18日,脚手架已经搭建完毕,我站在这座巨塔的顶部,在清除了上面的杂草(上面还有几棵树)之后,我看到了两枚长铁钉,每枚有8英寸长,形状向长矛的头。第二天,我移走了破碎的砖塔尖,开始向下挖一个竖井,直径大约5英尺。在距离顶端3英尺的地方,我发现了一块粗糙的石头。1月25日,我在10.5英尺处发现了一个石碑。”[32]在考古发掘的途中,鹿野苑僧舍佛塔的规模建制令他惊叹不已,同时也困惑良多,直到他读到《佛国记》《大唐西域记》诸作,鹿野苑在佛教上的地位逐渐清晰,而《大唐西域传》也俨然成为考古的重要参考资料。两年之后,《大唐西域记》在欧洲出版,印度这片被佛光笼罩的土地通过玄奘的记载被一一定位。1904年,一个精美的头部雕刻着四头狮子的阿育王石柱头被发掘出来,震惊了世界。1950年1月26日,这个阿育王石柱头被选为印度国徽,现存于鹿野苑博物馆,成为整个印度文明的象征之一。
此外,月宫玉兔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而玄奘在婆罗痆斯国却带回了月中之兔的因缘,这个传说或许令来自中原的玄奘耳目一新。这里的人们告诉玄奘,烈士池的西边有一座“三兽窣堵波”,在如来劫初时,狐、兔、猿三种动物和谐生活,天帝想考验三兽中修菩萨行者,于是,化身老头,要求三兽供养自己,狐和猿分别找来了鲤鱼和奇花异果,只有兔子空手而归。老头讥讽嗔怪兔子,兔子却令狐与猿多积柴火,然后纵身跳入火中,以自身供养老头。老头惊呆了,恢复了天帝的神貌,哀叹良久,收集兔子的骨骸,对狐和猿说:“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加之玄奘认为印度为“月亮” 之意,他更加肯定地说:“月中之兔自斯而有。”[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