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揭陀国见闻
631年冬,玄奘到达摩揭陀国。摩揭陀国是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地理位置约为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两地。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摩揭陀国度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摩腊婆国)风俗调柔,崇爱艺业,五印度中唯西南摩腊婆、东北摩揭陀二国称为好学尚贤,善言谈,有风韵。”[34]《大唐西域记》更是用了两卷的篇幅记述了摩揭陀国的详细情况。此地气候温暑,“有异稻种,其粒粗大,香味舒越,光色特甚”,当地人称之为“供大人米”,佛国圣地的“特产”令玄奘赞不绝口。这里佛教气氛较为浓厚,有伽蓝50余所,僧徒万余人,大多数学习大乘佛教。
摩揭陀国都华氏城,但在这之前,都城的设置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原来的王舍城址已经毁坏,内城还保存完好,周长20余里,开有一门,这里还是一片“寒林”,即当时弃尸之地。城内过于繁庶,住宅鳞次栉比,竟时常招致火灾,损失惨重,于是,国王下令,招致火灾者,徙之寒林。然而,很快王宫失火,国王遵守自己立下的制度,搬到寒林居住。此时王都只留太子坐镇,吠舍厘国准备趁机攻打,国王得知之后,在寒林一带筑造城池,成为移居寒林建造屋舍的第一人,故名“王舍城”,有新城之意,之后逐渐成为摩羯陀国的都城。此后,王舍城毁于火灾,加之摩揭陀国势力范围的扩张,王舍城被废弃,新的都城华氏城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大唐西域记》中也记载了神灵为书生建造“波吒厘子城”[35]的故事,使得华氏城的建造蒙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
如今玄奘看到的,只是华氏城的残垣根基,自王舍城迁都波吒厘之后,重新构建了城外郭,将故城包围起来,如今年代相隔甚远,只留下了故基以及数百座伽蓝和佛塔的遗迹。这里也保存着“如来足迹石”,长尺有8寸,宽余6寸,两只足迹都有法轮,十指皆有花纹,光彩映照。据说如来即将涅槃时,脚踩这块石头,向南回望摩揭陀国。无忧王继位后,迁都华氏城,在这块石头四周筑墙保护起来。对于这个足迹玄奘并不陌生,当年他西行经过龟兹国时,著名的“昭怙厘二伽蓝”(今库车苏巴什佛寺遗址)内也供奉着“佛足履之迹”,尺寸与眼前的佛足迹分毫不差,足迹印在“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的玉石上供奉起来。
摩揭陀国佛教圣迹众多,玄奘又亲自前往位于旧王舍城东北十四五千米处的“姞栗陀罗矩吒山”。此山又叫“鹫峰”,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佛祖的所在地灵山,也是西天取经的终点。如来在世近50年,大半时间在这里度过,并在此讲《法华经》《楞伽经》,宣扬佛教。这里见证了佛陀初传佛教时的经历以及佛法无量的神异灵验之事。
玄奘漫游在摩揭陀国,对未来的求学生活满怀憧憬,他在路过迦布德迦寺院时,曾带着花环去礼拜菩萨,并跪发三愿:
一者,于此学已还归本国,得平安无难者,愿华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愿生睹史多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愿华贯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华贯挂尊颈项。[36]
毫无疑问,玄奘发的三个誓言都得到了菩萨的赞成,就连看守舍利的人也惊叹这个前所未有的奇迹,连连感叹玄奘是一个被佛祖无限眷顾的僧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