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遇劫
玄奘离开曲女城,一路沿恒河继续参观。他在阿逾陀国顺着恒河与80多人同船东下。走了100多里后,突然从岸边的树丛中杀过来一伙强盗,声势浩大,玄奘一行有几人被吓得跳进了河里。盗贼们胁迫船只靠岸,令所有人脱下衣服,开始搜刮金银珠宝。这伙盗贼信奉突伽天神,每年秋天需要寻找一个形貌端庄俊美的人,杀死后用血肉祭天神,目的是祈求幸福美好。相貌英俊的玄奘很快成为他们的目标,众盗贼相视一笑,得来全不费工夫。说干就干,他们有的去取水,在树林里整治土地建起祭坛,有的拔刀相向,拉着玄奘就要登上祭坛。尽管玄奘解释自己远道而来是为求法,心愿未遂,杀掉不吉利,身体也过于污秽,不适合祭天;同船的人甚至有愿意代替玄奘去死的,但盗贼不乐意,一心只想杀玄奘。

恒河一角
以上情节如此熟悉,小说《西游记》中师徒遇难狮驼岭几乎与之如出一辙。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继而唐僧就被妖怪掳走,留下三个徒弟一头雾水。妖怪们抓到唐僧后,二话不说就抬上了蒸笼,然后分工协作,烧火做饭。一路走来,玄奘也与盗贼打了不少交道,都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次,这些盗贼竟然直接要用他来祭天神。此时登上祭坛等待屠刀的玄奘,正如躺在蒸笼上的唐僧一样命悬一线。玄奘从容赴死,面无惧色的样子让盗贼们吃了一惊。玄奘要求给他一点准备的时间,不要逼迫,这会令他烦恼,他希望可以欢喜地死去。我们不知道蒸笼里的唐僧在想什么,但现实中的玄奘集中精力,只想着慈氏菩萨和他尚未求得的《瑜伽师地论》,在意念中,他攀登须弥山,越过一、二、三重天,看到慈氏菩萨坐在妙宝台上,众神围绕。玄奘的嘴角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同伴们放声大哭。
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水奔流,波浪滔天,船只漂散沉没。种种异象令盗贼们大为惊骇,意识到这是天神的震怒,于是,赶紧为玄奘松绑,向他叩头忏悔。玄奘“时亦不觉,贼以手触,尔乃开目”,他接受了盗贼们的忏悔,并向他们普及了佛教中不忍杀业的理念,“何为电光朝露少时之身,作阿僧企耶长时苦种”,[29]告诫他们不要以短暂的生命去换地狱中的种种痛苦。如此切身的教诲,令盗贼们俯首称是,玄奘这才化险为夷。远近听闻诸事的人,都对玄奘极为赞叹,这位从中国前来游历的僧人,在恒河两岸声誉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