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叶城的历史

碎叶城的历史

玄奘来到碎叶城时,碎叶城作为西突厥的重要据点已经存在了百年之久,且在统叶护可汗时期,已经担当起西突厥都城的重任。碎叶城作为楚河流域的一座重镇已经伫立了600余年,从5世纪到11世纪,经历了不同民族的统治与建设以及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一座商业据点最终演变为政治中心。学界将碎叶考古文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粟特—西突厥时期,安西四镇时期,以及突骑施—葛逻禄—喀喇汗时期。无疑,玄奘到来时正处于前两期之交。

第一时期西突厥的扩张是以碎叶城为重要据点向四周展开的,而嚈哒的存在是突厥继续扩张的阻碍之一。嚈哒与西邻萨珊王朝经历了从5世纪到6世纪长达一百多年的纠葛,却不曾料到,自己的东邻突厥与萨珊王朝一拍即合,对它形成夹击之势,突厥主攻阿姆河以北,而波斯军队主击阿姆河以南,558年左右,突厥与波斯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嚈哒的领土。然而阿姆河两岸并没有就此太平无事,不到十年的时间,失去缓冲之地的突厥与波斯之间的直接摩擦日益明显,已经归属于突厥的粟特对于丝绸之路贸易使用权的请求成为二者战争的导火索。突厥显然对于联合夹击的战略屡试不爽,迅速越过乌浒河(今阿姆河)南下,与波斯西边的拜占庭积极取得联系,波斯在突厥与拜占庭的夹击之下日益衰落,终究难逃被阿拉伯人灭掉的命运。突厥完全占领了嚈哒原来的所有领土,一直将疆域拓展到罽宾,“西戎之盛,未之有也”。“分散的游牧经济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政治结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突厥汗国日后分裂的命运”[18],当然这已是后话,玄奘取经回国后的数十年间,西突厥与唐朝之间的诸多恩怨最终有所了断,残余的西突厥后裔只能远迁并在西亚的历史舞台上重新寻觅角色。

玄奘到达碎叶城时,正是西突厥强盛之时。当唐朝将目光锁定西域之后,也开始了在西域的建设以及针对西突厥的军事防御。贞观十四年(640),唐灭掉高昌后,设立了西州,并置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设立了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派兵戍守。贞观以后,安西四镇在西域局势变化中时置时废,焉耆曾与碎叶相互替换。永徽元年(650),高宗撤掉四镇,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显庆二年(657),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次年安西都护府又迁回龟兹。咸亨元年(670),在青藏高原上蓄势待发的吐蕃,此时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广大的西域地区,他们越过喀喇昆仑山,攻陷了西域十八州,天山南麓之地几乎被吐蕃收入囊中,引起了朝野内外巨大的震动。这一年注定为唐朝的多事之秋,当时西突厥阿史那都支自称十姓可汗,倒戈易帜,向吐蕃臣服,并与吐蕃一起联合兵逼西域。吐蕃又与于阗联合,攻陷龟兹,唐朝罢安西四镇,其在西域的统治一度动摇。之后,唐朝又遭受大非川之战的败绩,帮助吐谷浑复国的愿望进而破灭,唐蕃之间失去了战争缓冲地带,变成了直接的对立与交锋。

唐朝决定力挽狂澜。先是崔智辩发兵击败了吐蕃,而后,裴行俭率兵平定了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唐朝正式夺回安西四镇。调露元年(679),裴行俭以护送波斯质子泥涅师为名,长途奔袭,生擒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并在碎叶城立纪功碑,西域重归安宁。安西都护王方翼乘胜整修碎叶城,“街郭回互,夷夏纵观,莫究端倪”,这一年九月,唐朝以碎叶代替焉耆,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当年风尘仆仆的玄奘踏入西突厥的领地碎叶城时,王方翼还仅仅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几十年过去,他已成为碎叶城第一座汉式建筑的肇基人。

王方翼为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长公主之孙,早年的王方翼家境比较特殊,但他“执苦不弃日,垦田植树,治林垠,既完墙屋,燎松丸墨,为富家”[19]。这种对建筑的“喜好”转移到了对西域的治理,他尽其所能,设计并建造了碎叶城。碎叶城仿长安城而建,气派宏伟。“方翼筑碎叶城,面三门,纡还多趣以诡出入,五旬毕。西域胡纵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20]碎叶城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当时中亚建筑风格的汉式建筑,吸引了胡人的目光与兴趣。他们对这种奇巧诡趣的设计慨然佩服,献上了奇珍异货来供养。碎叶成为四镇之一,并没有获得长久的安宁,四年之后,西突厥阿史那车簿与三姓咽面反叛,围攻弓月城,王方翼率领军队殊死抵抗,辗转热海道,最终获得胜利。王方翼的眼光与谋略对于当时碎叶在西域的发展提供了莫大帮助。将碎叶替换焉耆成为安西四镇之一,是唐王朝在西域经略中的重要一笔。碎叶城地处丝绸之路草原道的咽喉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西突厥的活动中心,在这里设置军镇,不仅使得碎叶城发挥了商业贸易集散地以及唐王朝在西域的政治活动中心的双重作用,是唐朝边陲之地战略重心的转移,而且使得碎叶威震中亚,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玄奘取经回国之后,唐朝从调露元年(679)平定阿史那都支、安西都护王方翼修建碎叶城开始,到开元七年(719)突骑施居碎叶,前后40年,碎叶城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开元七年(719),面对逐渐强大的突骑施,唐朝采取笼络的政策,唐玄宗册立阿史那怀道之女为交河公主,嫁给突骑施苏禄可汗,并将碎叶城封为突骑施的衙帐,玄宗旨意明了:“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把守天可汗之西大门”。唐又以焉耆代替碎叶,直至安史之乱后四镇相继覆没。据《新唐书》记载,突骑施首领斛瑟罗无政,失民心,群众纷纷投向了有威信又体贴部下的乌质勒,苏禄可汗即为著名的领袖之一。当时投奔的民众分别设置了二十都督,督兵各七千,先屯碎叶西北,对碎叶虎视眈眈,等攻下碎叶城时,即“徙其牙居之,谓碎叶川为大牙,弓月城、伊丽水为小牙,其地东邻北突厥,西诸胡,东直西、庭州,并尽斛瑟罗地”[21]。这一时期,便是今天考古学家划定的回鹘—突骑施时期的碎叶城。但碎叶城并未就此太平,苏禄死后,其子吐火仙与大首领莫贺达干相攻,唐朝派盖嘉运干预,时任北庭节度使的王正见也参与了突骑施黄黑二姓之争,甚至发兵碎叶城,并建立大云寺。杜环《经行记》云:“又有碎叶城,天宝七载,北庭节度使王正见薄伐。城壁摧毁,邑居零落,昔交河公主所居止之处。建大云寺犹存。”[22]直到天宝十二年(753),“黑姓部立登里伊罗密施为可汗,亦赐诏册”,这次争夺才得以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出生于碎叶城。历史上对于李白父亲的真名并不知晓,只知其名为“李客”。据学界的研究,“客”并非实名,而是代指,暗含了流落他乡的凄楚之意。李白的祖上犯下重罪,遣至西域,据《李翰林集序》记载:“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23]直到李客这一辈时才回到四川江油,此后“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李白为子女分别取名“明月奴”“颇黎”,有学者称,很有可能就是受到突厥音的影响。无论如何,“诗仙”李白身上所携带的超凡脱俗、洒脱豪迈的气息,不得不说是受到了西域“胡风”文化的滋养。

19世纪,西方诸国已经经历了数次巨大变革,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刺激了物欲的需求,同时,侵占吞食他国领域之心也与日膨胀。对于楚河一带的领土,内忧外患的清朝心有余而力不足,1864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此后,包括碎叶在内的楚河上游原属中国的领土均被俄国侵占。今天我们也只能从《大唐西域记》等古籍中一窥当年碎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盛况。

阿克·贝希姆古城一角(杨林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