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对于玄奘,大家都不陌生。我是陕西富平人,唐睿宗的桥陵就在家附近,小时候经常前去玩耍,西安的大雁塔、铜川的玉华宫,也是小时候常去的地方,随着读书的增多,才感到这些儿时的模糊记忆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稍作梳理便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玄奘,是这条线索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读书行路”,我从2017年暑假开始,就跟随张安福老师的丝绸之路考察团多次重走玄奘之路,甚至2019年的春节也行走在西域的道路上。其中,考察过让玄奘念念不忘的情深义重的高昌王国,最大的生土建筑交河故城,残缺不全的龟兹古城,风沙四起的热海道,又有和田、喀什、阿克苏以及玄奘翻越凌山的别迭里山口。我在沙漠公路两旁的沙包中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野骆驼,见到了玄奘滞留讲经的热瓦克佛寺,在大雪纷飞中考察了达玛沟佛寺遗址,见识了冰雪未融的玉龙喀什河边的采玉人等。在喀什时,著名的莫尔寺遗址令我极为震撼,玄奘来到这里时,香火缭绕、佛法昌盛的景象仿佛重现。

在中国,玄奘是被神话了的人物,以他为原型的《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这与他经行的地域和一些扑朔迷离的故事相关。当我对玄奘的人生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时,心中那个自带神圣光环的佛祖般的人物逐渐褪去了神话色彩,他真实的人生显现了出来,这尤以他取经归来的后半生最为鲜明。因此,我认为,这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空门中人对信仰的终极探索,这也是一位栖身凡尘的知识分子如火如荼的一生。

张安福老师拟定了框架,带领大家进行写作;首都师范大学游自勇老师对敦煌吐鲁番相关领域颇有研究,游老师认真通读全稿后提出很多启发性问题,并亲自修改书稿,为后续写作指明了方向。

初稿的第二章、第七章分别由陈晔、尚倩负责,其他章节由我负责,并对全书进行了资料整理和统一写作;书稿是一遍遍修改出来的,经过张老师带领同门王玉平、邓雯玥、尚倩、侯晓晨、高子期、张慧洁、王卓、马悦等,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柏峰和编辑陈其伟、赵璐的修改意见中,不断地修改和补充资料,书稿逐渐成形,内容也渐趋完善;现已在新疆石河子大学工作的田海峰师兄,在修改书稿的过程中也提供了很多资料,他的学术态度和大师兄风范,为我们的写作树立了榜样。

这部书稿,是在张老师带领下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多年对玄奘之路考察的一部考察日志的总结。在广东人民出版社抬爱和督促下,有了这部书稿的问世。由于知识局限,肯定存在诸多错讹之处,恳请学界批评指正。

党琳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