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波谜罗

“世界屋脊”波谜罗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葱岭称为 “波谜罗”,“东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狭隘之处不逾十里。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后世学者认为这就是“帕米尔”的译音,英国人寇松和苏联历史学家巴维尔·鲁克尼茨基均认为玄奘是第一个称葱岭为帕米尔的旅行者。

“葱岭”一名来自于这里出产野葱,“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2]。“帕米尔”则是 “世界屋脊”之意,塔吉克族对“帕米尔”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最高的地方,帕米尔高原是亚洲大陆巨大山脉的山结,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均在此交汇并由此向各方延伸;二是指气候恶劣的“平屋顶”,帕米尔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帕米尔地形落差大,多高山深谷,气候环境极其恶劣。此时玄奘一行人只觉“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难以行进。5世纪法显西行经过葱岭时,其《佛国记》中也留下了“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的记载,足见当时行人翻越葱岭的艰难情境。

在葱岭一带行路,惊险无处不在。当时玄奘一行人离开朅盘陁国时,遇到一伙盗贼,同行的商人惊恐万分,纷纷跑到山上躲避,从印度带来的大象被强盗驱赶,竟也掉到水里淹死了。这些来自热带丛林的大象,跟着玄奘走过了寒冷的瓦罕走廊,翻过了明铁盖达坂,却最终没能躲过一劫。这群强盗或许正是来自“忍于杀戮,务于盗窃,不知礼义,不识善恶”的尸弃尼国,与强盗打过这么多交道的玄奘,泰然若之,带领队伍继续向东走了800多里,走出葱岭。

同时,波谜罗川也是缚刍河(今阿姆河)的上游, “(波谜罗)中有大池,东西三百里,南北五十余里,处赡部洲中,地势高隆,瞻之漭漭,自所不能及。……池西分出一河,西至达摩悉铁帝国(护密)东界,与缚刍河合而西流赴海,以右诸水亦皆同会”[3]

明铁盖达坂

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碑

然而葱岭的高海拔以及恶劣的气候环境并没有阻止人类交流的步伐。自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便派出大量使节,打破了“西则限以葱岭”的局势,与中亚诸国取得联系。《史记·大宛列传》记载:“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犁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持,大放博望侯时。”8世纪前后,葱岭一带成为唐帝国与吐蕃、大食争夺的焦点。时“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四镇节度使在三次征伐未果的情况下,747年,高仙芝远攻小勃律。他率军一万人从龟兹出发,用了35天到达疏勒,又在20多天后,这支军队就到了唐朝设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葱岭守捉,其位置大致为今塔什库尔干。此战唐朝成功地占领了小勃律,置归仁军,“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20世纪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对高仙芝此次战役称赞不已:“(高仙芝)率领一支有组织的军队,径直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并成功地突破了拱卫亚辛和吉尔吉特防止北面入侵的那些巨大的山脉屏障。对这位领导者的能力和才干的尊崇,必定会随着人们对史书不加掩饰的记载所透露出来的其下属的传统性的衰弱的认识进一步增长起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