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阎浮兜率天”
晚年气力渐衰的玄奘在政界漩涡中抽身而出,前往充满了他和太宗的回忆的地方,即玉华宫,这里是他的人间天堂,是他的“阎浮兜率天”。

玉华宫
玉华宫位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玉华山上,这里层峦叠嶂,气候清爽,自然环境十分优渥。最早使用这块避暑胜地的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下令在玉华山修建仁智宫。玉华山形似一只展翅的凤凰,最宜藏龙栖凤。《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记载:“(武德七年)六月,辛丑,上幸仁智宫避暑。”仁智宫建在宜州宜君县,也正是玉华宫的前身。

唐玉华宫建筑用砖
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在仁智宫原址上扩建行宫,改名玉华宫,“谷地九顷”,“匠人以为层岩峻谷元览遐长”,“十殿五门”气派宏伟,居关中四大避暑胜地之首。[7]第二年三月,唐太宗专程前往玉华宫修养,感受凤凰展翅的魅力,“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微风习习之下,也想到此处尽可为佛门修行的最佳场所。六月,长安酷热之时,唐太宗特地将玄奘迎请至玉华宫译经讲法,同时继续他们不厌其烦的话题,即劝玄奘还俗,投身大唐帝国对西域的治理和建设,太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都被玄奘以大业未竟为由拒绝了。
高宗永徽二年(651),全国多处发生水灾、旱灾,关中也遭蝗灾,高宗决定“休民息兵”“赈灾贫乏”,废玉华宫为玉华寺,玉华宫逐渐从皇家避暑行宫成为一个佛教圣地。8年之后,玄奘以自我贬逐求保身之法,远离长安再次来到玉华寺继续他的译经事业,开始了“艰辛困顿”的晚年生涯。[8]
1999年,玄奘纪念馆在玉华宫遗址上建成开放,陈列着佛足印、金刚座、佛像、洞龛石刻等佛教文物。当时通往玉华宫遗址并没有像样的道路,冬天时,游人在结冰的湖面小心翼翼地行走,继而在一个小村庄中穿过。枯黄的野草没在一尺厚的积雪中,园区内有一座仿古白色的宝塔,塔内阶梯狭窄,可以拾级而上,在最顶层观览园区全貌。玉华山的溪水在玉华宫附近汇集之后形成瀑布飞落而下,颇为壮观。如今,玉华宫已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唐代风格园林,游人如织,但终究无法恢复当年玄奘译经弘法时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