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佛国
当信使马玄智带着玄奘的《陈还国表》离开后,8个月漫长的煎熬,玄奘将满腔热忱献给了佛祖。于阗是西域大乘佛教的发祥地,令崇尚佛法的玄奘如饮甘泉。今天,那些散布在于阗周边密集的佛教遗存,历经千年风沙洗礼,为于阗佛教史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沙海里的“象牙房”
丹丹乌里克遗址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北约90千米的沙漠中,为距今1400多年的唐代古城。

唐代坐佛像壁画
最早进入丹丹乌里克古城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他当时把丹丹乌里克古城称为“象牙房子”。1896年1月,斯文·赫定开始对塔里木地区的探险。他最初的计划是从和田塔瓦库勒村出发,向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传说中的沙漠古城。1月24日,斯文·赫定在远离绿洲地带的沙漠腹地发现了沙埋古城——丹丹乌里克,成为近代以来发现该遗址的第一人。当时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道:“至今没有探险家发现过这个故城。我已经将一个千年来长眠着的城子唤醒。我站在这里如同那个太子在迷惑的树林中似的。”[16]
紧随其后来到丹丹乌里克的是斯坦因。1900年12月,斯坦因带领考察队从和田北部出发,东行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丹丹乌里克古城遗址。12月8日,他顺利到达古城,并展开了为期16天的考察。当时展现在斯坦因面前的是南北长约2400米、东西宽不足1600米的一群群规模不大但十分古老的遗迹。由于“寻宝人”的肆意挖掘,遗址多处损害严重,用树枝和灰泥制成的墙壁坍塌得离地只有几尺高,在残垣断壁之间,支撑房顶的木梁被沙漠朔风吹得前后摇晃。
他在这里清理了17处建筑遗址,大多都是佛教的寺庙遗址。在这次发掘中,出土的文物除了石、陶、铜、铁、玻璃、钱币之外,还有木版画、塑像,以及汉文文书、婆罗谜文书等,文书内容形式包括官方文牒、普通信函、契约,还有佛教典籍等,此次考察共获得150余件珍贵文物,满载而归。同时,他根据出土文书推断,丹丹乌里克曾是汉人的聚居地,之后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这里是唐代梨谢镇所在地。
在出土的文物中,《龙女索夫》壁画、《蚕种西传》《鼠王传说》等木版画让世界为之震惊。尤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幅图的内容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完全符合。

唐代骑马者壁画(于阗花马)出土于丹丹乌里克

和田达玛沟遗址出土的观音手托于阗鼠神
《鼠王传说》木版画上画着一个鼠头人身、面目祥和的形象。玄奘讲道,此物乃是古代于阗的保护神。古代匈奴大举入侵于阗,于阗危在旦夕,老鼠们咬断了匈奴骑兵的马具,于阗反败为胜,于是于阗人自此将老鼠奉为保护神。《蚕种西传》木版画保存状况完好清晰。这块木版画所记载的故事也在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找到了原型。相传瞿萨旦那国的百姓不懂种桑养蚕,于是瞿萨旦那国国王派遣使臣带着重礼到东国请求通婚。东国国王答应了瞿萨旦那国王的请婚。瞿萨旦那国使臣偷偷告诉公主,瞿萨旦那没有丝绸,请公主务必带些蚕桑种子。由于东国严禁蚕桑外流,公主就将种子藏在自己的冠冕里,在边界机智地躲过了东国守边人员的检查,蚕桑种子终于被带到了瞿萨旦那国。瞿萨旦那国国王立刻在都城附近一个叫射鹿的地方种桑养蚕,几年后,瞿萨旦那国就可以自己养蚕织丝了。对于于阗国来说,如此曲折的求丝历程,应该被后世铭记,于是就在射鹿修建了一座寺院,正是《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麻射僧伽蓝”,伽蓝内供奉最早带来的蚕桑种子,东国公主也被视为神灵,被长久供奉。
斯坦因之后,丹丹乌里克遗址突然神秘消失,近100多年的时间里再也没人踏足此地。直到20世纪末,新疆的考古工作者才在策勒县北部约90千米处的沙漠中找到隐匿了近百年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也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热瓦克佛寺的凝视
唐贞观十八年(644)的一个清晨,玄奘照例在简单的行囊里装进几块馕饼,携带随从向着热瓦克佛寺出发了。2019年春节,我们来到和田,考察“玄奘之路”。我们在和田的考察也是从清晨的大馕开始的。馕是新疆的传统食物之一,在塔里木盆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实物看,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当地主要的食物了。馕在今天仍然是民众的最爱,我们在新疆考察时候经常可以在馕坑旁吃到刚出炉的热腾腾的馕,在野外考察往往没有固定的饭点,实惠便携的大馕是最理想的选择。

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唐代馕饼

和田馕
热瓦克佛寺在和田市区东北洛浦县的沙漠中,从和田出发行驶50千米左右便可到达。行驶在沙漠公路上,四周是高低起伏的沙丘,道路两边分布着固沙带,低洼处的芦苇、骆驼刺在薄薄的积雪中苟延残喘,曾经繁荣富庶的古国已经被黄沙覆盖。意外的是,我们在途中竟然也看到了几峰野骆驼,于是,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描述他们穿越沙漠时枪杀野骆驼的场景再次浮现出来。于阗的自然环境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始终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威胁。《大唐西域记》记载:“气序和畅,飘风飞埃。”1000多年后,飘飞的尘埃已经使这里变成另一番模样,诗人阿卜杜热西提·艾力在《来自黑夜的人》中讲道:“这是一座城,它的从天而落的沙土令人费解,它的雨水沉睡在人们的眼睛中。”[17]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南移,将200千米左右的绿洲覆盖,在野骆驼的活动范围扩大之时,自和田至阿拉尔的沙漠道路却面临着被风沙掩埋的危险,目前的沙漠公路两旁不得不人为地建造了很多防风固沙的设施。

热瓦克佛寺遗址
至少从2世纪开始,这里已经有了佛教的影子。佛教自印度传入于阗,受到了自上而下的推崇,是中原僧侣追寻的“小西天”,也对中原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世纪,于阗佛教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法显《佛国记》中提到于阗“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其后,自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也在于阗滞留8个月,拜访了著名的毗卢折那伽蓝、地迦婆缚那伽蓝等。
如今矗立在沙漠中的热瓦克佛寺,是当年于阗佛教繁盛的见证。热瓦克,意为“楼阁”,始建于汉代,是一座有着典型犍陀罗艺术风格的覆钵式建筑,也是和田地区保存较好的唯一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寺。佛塔高约7米,正中覆钵式塔身残高3.6米左右,顶部直径9.6米左右,损毁严重,整座塔身千疮百孔。当时斯坦因在寺内的佛像上也发现了魏晋时期的彩绘,以及院墙上装饰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泥塑佛像、菩萨像、比丘像、供养人像等。这里长期受到东西文明的影响,8世纪,于阗佛教曾同时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
遗址内由一位老人看守,在维吾尔族司机师傅的翻译下,他带我们去参观了唯一的一座展厅。展厅内出乎意料的漆黑一片,空荡荡的,只有一些照片挂在墙上,多是讲述斯坦因当年考察佛寺的情形。1901年4月,斯坦因抵达热瓦克,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嵌在四壁院墙上的硕大无朋的雕塑,其中有佛陀,也有菩萨,他在这里滞留了9天,共清理出了91座雕像,发掘了佛寺1/3的围墙。由于当时无法将挖掘的珍贵文物一次性带走,斯坦因回填了大量的佛像,等待下一次机会。5年后,斯坦因再次来到热瓦克时,不得不为自己当年的做法懊丧不已:因为当年雇佣的民工在斯坦因离开后即重返热瓦克,在没有挖掘到金银珠宝的失望之下将泥塑捣碎,面对一片狼藉,斯坦因不得不感叹,“这是一次真正的埋葬”。
佛寺周围的固沙带力量单薄,或许有一天移动的沙丘便会掩埋整个建筑。在这废墟中,依然能够勾勒出佛寺当年的宏伟壮观,当法显、玄奘等高僧经行这里时,想必看到的一定是僧徒云集、佛塔高耸、神像林立、壁画多彩的情形。

热瓦克佛塔遗存
达玛沟的守护
从热瓦克遗址出发沿315国道向东就可前往策勒县的达玛沟佛寺遗址,两地相距大约75千米,这条路也许就是当时玄奘往返于两座佛寺的道路。我们到达玛沟考察时,遗址内没有任何游客,只有一位看守遗址的维吾尔族老乡,在满天飞雪寂静的达玛沟遗址看到贸然造访的我们,他非常热情。当时幽默的交谈至今历历在目:
“你吃饭怎么办?”
“我自己做饭。”
“天天炖羊肉吗?”
“现在羊肉很贵的,10年前10块钱1公斤,现在已经70多块钱了。”
“我要是看守这么一座寺院遗址,一定要让它天天烟火缭绕”。
达玛沟,或为“达摩沟”,意为“佛法汇集之地”,是和田另一处重要的南北朝时期佛寺遗存,也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群。2000年,一个放牧的少年在达玛沟遗址偶然发现了一个佛头,闻讯赶来的巫新华研究员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团队对此进行了发掘,达玛沟遗址的真容呈献于世人面前,达玛沟几座佛寺遗址分别命名为“托普鲁克墩”和“喀拉墩”,“托普鲁克”是山包,“喀拉”是黑色之意,其中托普鲁克墩分为1、2、3号遗址。巫新华研究员认为,它是迄今为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保存最完整、佛寺壁画面积最大、壁画及佛像现状最好的古代佛寺。

达玛沟遗址大门
雪下得很大,达玛沟遗址一片寂静。我们在管理员的带领下,前往博物馆参观达玛沟1号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佛寺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2米,东西宽1.7米,那时候的僧人即使在不到4平方米的空间内修行,也很有仪式感,里面绘满了色泽鲜艳的壁画,异彩纷呈。中间端坐的佛像失去佛头以及手部,但气质端庄沉静,莲花台花瓣单层朝下,属于南北朝时期的制作技法,佛像轮廓分明的线条勾勒,或许也受到了中亚泥塑文化的影响。

世界上最小的佛寺遗址

托普鲁克墩2、3号遗址
博物馆不远处的室内保存着2号和3号遗址,2号是礼佛拜佛的地方,极其庄严,相当于寺院的大雄宝殿,2号和3号相连的地方是诵经学习之地,每当诵完经,僧人便会向里面的住宅区走去,那就是3号遗址。2、3号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壁画,僧人即使在用餐休息时,目及之处都是浮屠,足见虔诚之心。
在介绍之时,管理员也将刚出土的还未来得及整理的壁画碎块展示给我们看。埋在土里的佛像头部的一面仍然颜色光鲜亮丽,令我们惊叹不已。随即他又将残块埋入原来的土中,对于这种还残留着鲜艳色泽的壁画,最好的方式便是让它“入土为安”,避免氧化受损。观看完3号遗址,我们正准备从原路返回,管理员突然推开遗址旁隐藏的侧门,笑着说:“佛寺都是有两扇门的,你们可以从这里出。”
在达玛沟出土的壁画中,很多人物的面貌与传世的李世民、李白的画像颇为相似。这些是供养人的画像,他们在画中为自己穿上唐服,表达着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于阗国自古以来便与中原王朝主动保持着联系,唐玄宗天宝年间,于阗王尉迟胜曾携带名马与美玉入长安朝贡,玄宗将宗室女嫁给他为妻,并授任尉迟胜为毗沙府都督。安史之乱时,尉迟胜亲率5000人马东入长安勤王。于阗对于中原王朝的“归属感”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即便在政局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如历史上著名的于阗王李圣天,始终如一地延续着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
达玛沟遗址也出土了一只三弦古琴,尽管上部已经残缺了10厘米,但仍然令人耳目一新,反映出于阗国佛乐昌盛的情景。其中,又有诸多菩萨、佛像的壁画,多为裸体,体态丰满,眉毛的画法是如今维吾尔族姑娘最喜欢的样子,神情安详,体态洒脱。其中一些人物的衣服上写满佉卢文的“佛”字,当年全民信佛的盛况如在眼前。

达玛沟遗址出土的舞伎壁画像
管理员一件一件地介绍着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每一样都爱不释手,到最后所有的文物都成了“镇馆之宝”,众人会心大笑。其中一块珍贵的《千眼佛像》木版画,上面一共288个眼睛,背面是法轮。管理员感慨地说:“英国那个盗贼斯坦因,把多少宝贝搬进了大英博物馆。”
达玛沟遗址出土壁画上的菩萨像,也是色彩浓郁,生鲜活泼。当年玄奘来到这里时,想必也为这样的佛像和彩绘所震撼。如在喀拉墩遗址出土的千手观音,观音神态端庄,面如满月,左侧的一只手中托着一只动物模样的物体,据学者分析,它就是于阗的守护神——“鼠王”。这幅千手观音壁画,与出土于丹丹乌里克的《鼠王传说》的木版画,共同印证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传说。
我们在大雪纷飞中结束了参观,达玛沟遗址的管理员又回到“一个人炖羊肉”的生活中去了。而1300年前的玄奘也结束了他八个月漫长的等待,长安的使者带来了唐太宗的手谕: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任将来。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沬迎接。
玄奘收到诏书后,激动不已,立即启程回国,于阗王也“资饯甚厚”。玄奘按照太宗的要求,挑选了一些精通梵语和佛经之人一同前往长安,返程充满了希望。
尼壤城的期望
尼雅是西域极具诱惑力的一座古城,每一个前来探访的人都会尽力想象它真正的样子。“当人在沙漠中深入如此之远的时候,他会期望到达一座城市,这时,就连沙漠自己也期望这座城市出现。”[18]玄奘从于阗国离开后,沿着丝绸之路南道“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惟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19]此段路程遍布沙漠,气候炎热,行走异常艰难,尼雅古城(尼壤城)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数不多的可以通行和歇脚的城市,在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于阗国“以为东境之关防也”。
尼雅遗址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沿尼雅河的古代河床分布着长约25千米、宽约7千米的狭长遗址带。学者们经过研究认为,尼雅遗址就是汉代的精绝国,唐初为尼壤城,后来被沙漠湮没。
1901年1月,斯坦因沿着丝路南道在和田境内考察时,听闻有人在尼雅河北端的沙漠中发现了古城,并从当地民众手中得到了出自古城遗址中的两枚佉卢文木简。这两枚木简让敏锐的斯坦因心生憧憬,他当即决定去一探究竟。于是他赶到民丰县城,带着雇佣的劳工和驼队,向北进入沙漠,开始寻找古城遗址。此次考察相当顺利,斯坦因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发掘清理后,欢喜地带着他的“战利品”——魏晋汉文木牍40余枚和佉卢文木牍524枚满载而归。正是这些“战利品”帮助他在伦敦撰写了《去中国土耳其斯坦从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报告》一书。

新疆尼雅古墓出土的“千秋万岁宜子孙”“安乐如意长寿无极”锦枕

斯坦因发现的陶印章
相隔5年后,斯坦因又来到了民丰县,准备对尼雅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1906年10月,斯坦因组织了比上次更加庞大的考察队,做了更为详细的计划,准备了4个星期的供给。他们一行人向北一直走到尼雅河尽头,“我高兴地看见,被墙壁遮挡下来的流沙已将我们上次挖掘的房间完全填满,和从前一样起着保护作用。只是附近的沙丘看起来矮了一些。向北行1英里半之后,来到我第一次的宿营地的那座土坯佛塔。当年尚掩埋在流沙中的最下一层塔基已经因风吹而裸露”[20]。这次他发现了一大批佉卢文木牍和佉卢文文书,其中一些是捆扎好未曾启封的公文或契约文件,上面有保存完好的封泥印记。这些公文上的印记均为手法古朴的卵形阴文印章所印,图案为一个带翼裸体男像。[21]
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考古学者展开了对尼雅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1995年尼雅1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发现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尤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发现,更为珍贵,该锦被列为首批不准出国展示的文物,这是一件汉代蜀地织锦护臂,呈圆角长方形,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为面料,边上用白绢镶边,两个长边上各缝缀有3条长约21厘米、宽1.5厘米的白色绢带,其中3条残断。对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这样解读:“五星”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东方”是我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指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及中原,是一个地理概念。“五星出东方”是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地区的军国大事有利。
【注释】
[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964页。
[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6页。
[3](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17-118页。
[4][英]奥雷尔·斯坦因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西域考古图记》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121页。
[5][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巫新华等译:《西域考古图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5页。
[6](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995页。
[7][法]伯希和:《三仙洞和水磨房探珍》,郑炳林主编,耿昇译:《法国西域史学精粹》,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3页。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七,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6页。
[9][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170页。
[10]章巽著,芮傅明编:《〈法显传〉校注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页。
[11](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23页。
[12]章巽著,芮傅明编:《〈法显传〉校注 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2页。
[13](东晋)法显著,郭鹏译:《佛国记注译》,长春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14][英]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著,殷晴、张欣怡译:《沙埋和阗废墟记》,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2-153页。
[15][法]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华书局,2004年,第154页。
[16][瑞典]斯文·赫定著,孙仲宽译:《我的探险生涯》,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8页。
[17]阿卜杜热西提·艾力:《来自黑夜的人》,作家出版社,2016年,第274页。
[18]王炜编:《新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第252页。
[19](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1030页。
[20][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等译:《踏勘尼雅遗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21][英]奥雷尔·斯坦因著,刘文锁等译:《踏勘尼雅遗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