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的虔诚

那烂陀寺的虔诚

位于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始建于笈多王朝世代,是印度第一伽蓝,这里藏有玄奘所求的《瑜伽师地论》,是玄奘西行求法的终点。

笈多王朝帝日王是那烂陀寺的奠基人,而后,相继有数位王也进行了扩建。800多年以来,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佛教甚至世界佛教的中心,以护法、德慧、戒贤等为代表,会集了印度全国的佛教圣贤;同时,那烂陀寺也是不远万里前来求法的“留学僧”的栖身之处。玄奘之后,义净和慧立也相继来到那烂陀寺。其中义净来到印度时,戒日王朝已经崩溃,印度四分五裂,而那烂陀寺盛况不减,有僧徒3000人,寺有8院,房有300间。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如今,按照《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模样挖掘出来的,仅有的方圆1千米的遗址公园,残留的支离破碎的佛塔,依然可以看出当年宏伟的气魄。

那烂陀寺遗址一角

在笈多王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极为迅速。那烂陀寺培养了诸如寂护、莲华戒等僧人。著名的密教大师莲花生,就是学成于那烂陀寺,由寂护向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推荐,733年,莲花生入藏,从此密教在西藏广为流传,确立了西藏佛教的基础。玄奘在印度17年,12年在那烂陀寺度过,六载学生,六载为师,将他在印度的所有学识融会贯通。

那烂陀寺藏书巨多,玄奘来到这里时,便被其景象所震撼,900多万卷藏书,10000多名僧人,这也是吸引玄奘前往印度的最关键因素。其中,宝彩、宝海、宝洋三大殿堂收藏了大量的典籍和资料。玄奘就在这里用心苦读。《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记载:“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凡解经、论二十部者一千余人,三十部者五百余人,五十部者并法师(玄奘)十人。……寺内讲座日百余所,学徒学习,无弃寸阴。”[37]时至今日,那烂陀寺已经成为以南传佛教为中心的“大学”,有近两百名僧人在其中教授和学习佛法。寺院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院内狭窄的僧房见证了玄奘苦读的模样,院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内有独立的走廊通向外面。僧侣们穿过狭窄的通道,经过四散分布的舍利佛塔,在历代圣贤的熏陶之下研习佛经。

那烂陀寺附近有因陀罗势罗窭诃山,东峰前面有一座佛塔,名为僧娑,即“雁塔”之意,这是一段小乘佛教的信徒被佛祖感化转信大乘佛教的故事。往昔,这座寺院信奉小乘佛教,僧人习惯食“三净肉”。然而,有一天,“三净肉”一时买不到,主事的僧人望着空中飞过的大雁,也许是想起了“舍身饲虎”的故事,开玩笑道:“今日众僧的伙食有缺,菩萨您是否知晓啊?”结果,领头的大雁忽然飞回,铩翮高云,投身而坠。主事僧人倍感惭愧与惧怕,将事情告诉给众僧,众僧惊诧,无不对之叹泣:“此菩萨也。”从此,“宜依大乘,不得更食三净”,并为大雁建起一座灵塔,“永传芳烈”。[38]玄奘将众僧的题表圣迹一一观览,或许在他心里,已经有了未来慈恩寺塔的模样,而这座寺塔,就叫大雁塔。这两座大雁塔在时空中不期而遇,佛法的光耀在中原大地生生不息。

《瑜伽师地论》书影

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法师,年过百岁,但博闻强识,通达各类大小乘典籍,众望所归,被人们尊称为“正法藏”,摩揭陀国王也对其毕恭毕敬,从不直呼其名。玄奘知道,这就是他要寻访的名师,是唯一能为自己讲解《瑜伽师地论》的名师。戒贤法师对于玄奘的到来有所预感,他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此前,戒贤法师大病一场,欲绝食自尽之时,有金人相告,会有中土僧人来求学,务必向他传播佛教真义,使大法流通。这个令戒贤法师惊诧无比的梦却令玄奘感动不已,在戒贤法师的支持下,玄奘很快在那烂陀寺立足,受到众人的尊敬。

戒贤法师用了15个月讲完了《瑜伽师地论》,玄奘央求再讲一遍,于是,戒贤法师又单独为玄奘讲了一遍,用了9个月的时间。玄奘在那烂陀寺“兼学婆罗门书”,听了《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声明》《极量》各两遍,也听了三遍的《中论》《百论》。

玄奘对《瑜伽师地论》倾注的心血最多。当他在北印度的钵伐多国游历时,那里有一座可以容纳百余僧的大伽蓝,学习大乘佛教,这里是最胜子论师作《瑜伽师地论释》的地方,也是贤爱、德光二论师出家的地方。玄奘没有放过可以请教圣贤的机会,他在这里停留了两年,学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摄政法论》和《教实论》。两年后,玄奘回到摩揭陀国,径往那烂陀寺,没有任何地方能代替那烂陀寺在玄奘心中的地位,他去参拜戒贤法师。重新回到那烂陀寺的玄奘,已经将《瑜伽师地论》融会贯通,面对师子光的固执,作《会宗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乎法也”[39]。如此精妙的见解,使得玄奘声誉日隆,师子光的学徒也归附于玄奘门下。等到东归长安时,玄奘在沿途诸国已经可以独立讲解《瑜伽师地论》了。

高僧云集也成为戒日王征服南印度国家的一个有力“武器”。戒日王亲征恭御陀国,路过乌荼国时,小乘佛教的僧人嘲笑他在“空花外道”的那烂陀寺门口建立的雄伟的精舍,戒日王回答说:“我听闻狐行鼷鼠之辈时常妄自尊大,以为自己比狮子还要威武,但如果它们见到真的狮子,恐怕只会魂飞魄散吧!”于是遣使至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希望可以遣大德四人,赴乌荼国,参加关于大小乘佛教的辩论。戒贤法师派遣了海慧、智光、师子光与玄奘前往乌荼国。玄奘表态,他在中原时已经熟习小乘诸论,完全了解他们的教义,诸位不必担忧,如果辩论输了,则是他这个唐朝僧人的责任。虽然这件事情后来又被戒日王阻止了,但玄奘的个人魅力与日俱增。

这一天,婆罗门顺世外道找上门来。这是一个秉持唯物论的派别,认为人之身心由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人死之后一切皆无,灵魂亦不存在,所以他们否认轮回之说,也并不赞同祭祀、布施的价值意义。这个婆罗门书写了40条教义,悬挂在寺门上,并说道:“若有难破一条者,我则斩首相谢。”[40]数日无人回应,玄奘命令仆从撕毁了悬挂的教义,并邀请他一起去戒贤法师面前辩论。玄奘很不客气,先发制人:

多之辈以灰涂体,用为修道,遍身艾白,犹寝灶之猫狸。离系之徒则露质标奇,拔发为德,皮裂足皴,状临河之朽木。髅鬘之类,以髅骨为鬘,装头挂颈,陷枯磈磊,若冢侧之药叉。征伽之流披服粪衣,饮啖便秽,腥臊臭恶,譬溷中之狂豕。尔等以此为道,岂不愚哉![41]

婆罗门几乎无力反抗,往复数番,最终无言以对,便准备履行约定,斩首谢众,但玄奘说:“佛门弟子又怎能杀生,你还是暂且做我的仆役,跟随我学习教义吧!”于是,这个婆罗门感恩戴德地做了玄奘的奴仆。

成为奴仆的婆罗门对小乘佛教的教义有所了解,玄奘不耻下问,倒使得奴仆不好意思了,遂主动提出:“若然,请至夜中,恐外人闻,从奴学法,污尊名称。”[42]于是,到了夜晚,奴仆如约而至,将《破大乘义》讲给玄奘听。玄奘认真研习,最终作《破恶见论》,以破小乘佛教,受到了戒贤法师和其他僧众的称赞,甚至认为玄奘的修为已经达到了“以此穷核,何敌不亡”的境界。获得新知与盛名的玄奘放还了他的奴仆,这个婆罗门前往东印度,向鸠摩罗王谈及玄奘的高深德义。鸠摩罗王很是钦慕,遣使邀请玄奘前往迦摩缕波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