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罗的“混成”艺术
离开佛影窟,沿山势向东南行500余里,玄奘来到了犍陀罗国。犍陀罗是一片钟灵毓秀之地,这里人才辈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其国东临信度河,都城号‘布路沙布罗’。国多贤圣,古来作论诸师那罗延天、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法救、如意、胁尊者等,皆此所出也。”[6]
孕育圣贤的犍陀罗是以四战之地的角色走上历史舞台的。前326年,犍陀罗被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但随即被孔雀王朝的开创者旃陀罗笈多夺回。孔雀王朝建立后,阿育王派遣印度僧侣将佛教传播至犍陀罗。约前190年,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希腊人征服了犍陀罗,按照希腊的建筑风格重建了呾叉始罗的西尔卡普新城。前85年,塞种人入侵犍陀罗。25年,犍陀罗又被安息占领。波斯、希腊、印度文化与中亚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犍陀罗“混成”艺术的开端。

犍陀罗地区位置示意图

犍陀罗艺术塑像
在阿育王时期,犍陀罗是重要的军事领地和文化中心。阿育王铭文中也多次提到犍陀罗,如巴基斯坦马尔丹县夏巴兹格里的铭文(前257—前256):
全体人员分族而居,他们为人们的友好与欢乐而保持着良好的道德,他们熟知道德,以至希腊人、甘蒲惹人、犍陀罗纳姆人、拉梯加纳姆人、比迪尼加纳姆人,以及所有在我的西部边境上的人们也都如此。[7]

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于阗热瓦克佛寺
这时犍陀罗地区政局稳定,文化发展较快。阿育王派遣信徒到此传教,是犍陀罗地区佛教发展的肇始。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是佛教的鼎盛时期。犍陀罗是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汇的枢纽。迦腻色伽皈依佛教后,在都城广建寺塔,造立佛像,开创了著名的希腊式犍陀罗佛教艺术,诞生了影响佛教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数千年的雕刻艺术。这种希腊化风格的犍陀罗佛像,是犍陀罗艺术的精髓所在。
早在犍陀罗艺术之前,古印度也有自己的雕刻艺术,但基本是千篇一律的体格,表情呆滞的面孔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整块砂岩石板。而在犍陀罗的雕刻中,人体比例匀称,脸形漂亮,甚至衣服的褶皱都细致入微地得到展现。犍陀罗雕刻艺术与大乘佛教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1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兴起,促使了佛像的大量问世,“印度巴尔胡特、桑奇等地的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仅以菩提树、台座、法轮、足迹等象征物暗示佛陀的存在”[8]。在“神人同形”的精神指导下,犍陀罗的艺术家们打破了以往用菩提、台座等象征佛陀的做法,仿照希腊、罗马的神像,将佛陀的人形形象雕刻出来。
犍陀罗艺术伴随着佛教向四周传播,为佛教传播的所到之处提供了佛像的范式。中国新疆的米兰佛寺、于阗热瓦克佛寺等遗存,都可看出犍陀罗艺术的痕迹;克孜尔石窟的塑像与壁画,更是杂糅了希腊、波斯与印度的因素。再向东去,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都深受其影响。
玄奘在犍陀罗时见到了废弃已久的佛钵宝台,如来涅槃之后,佛钵流传到犍陀罗,数百年间,人们虔诚供养,后来又辗转流落,现存波斯国。法显也到达过这座窣堵波,他从乌仗那国“东下五日行,到犍陀卫国。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处。佛为菩萨时,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金银校饰”[9]。又经呾叉始罗的西尔卡普城,“自此东行七日,有国名竺刹尸罗。……佛为菩萨时,于此处以头施人”[10],但那时早已呈现出衰势。玄奘所看到的“王族绝嗣,役属迦毕试国。邑里空荒,居人稀少,宫城一隅有千余户”[11]。佛教的气息尚存,但盛况不再,“僧伽蓝十余所,摧残荒废,芜漫萧条。诸窣堵波颇多颓圮。天祠百数,异道杂居”[12]。犍陀罗已经面临被废弃的命运。
玄奘在犍陀罗国游历一番,发现这里也有阿育王建造的佛塔,高200多尺,是释迦牟尼千世曾经施舍眼睛之地。等到了迦腻色伽王时期,他建造的佛塔比阿育王建造的更为壮观,高400尺,仅塔基周围就有1.5里,高150尺,佛塔上面有25层金刚相轮,一斛如来舍利,如此气派庄严,其舍利数量之多也让来自中原的玄奘极为震惊。于是,玄奘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将携带的高昌王曾经布施的金银、绫绢、衣物等,每到一大塔,都散作供养,表示对佛祖的诚心。他在犍陀罗城外东南八九里处发现了一株菩提树,高100余尺,枝叶繁茂。菩提树是修行的地方,过去四佛曾在此坐过,直到今天还显现出四佛的坐像,贤劫[13]之中,应还有996佛在此树下坐着修行。佛祖坐菩提树下时,有冥神守卫,灵应潜伏。当时,释迦牟尼来此树下时,朝南而坐,告诉阿难说:“我去世后,四百年,会有一名闻名于世的国王,叫迦腻色伽,他会在南边不远的地方建造佛塔,我身体所化的所有骨肉舍利,都会藏在里面。”
玄奘在这里见到了两座造型别致的佛塔,一段关于迦腻色伽与佛法的回忆涌上心头。佛涅槃后四百年,迦腻色伽继位,但他并不信佛,“不信罪福,清毁佛法”。在一次游猎的过程中,一只白兔将他吸引到了菩提树的南边,突然出现一个放牛娃,放牛娃正在建一座佛塔,高约3尺。迦腻色伽被吸引了,放牛娃开始了他的教化。他告诉迦腻色伽:“从前佛祖释迦牟尼预言,会有一位国王在这里建造佛塔,来存放他所有的骨肉舍利,大王前世已积满功德,名字也被佛祖预言,现在正是实现的时候了,我今天先给你提个醒。”说完,放牛娃就消失了。迦腻色伽内心窃喜,原来自己是被佛祖选中的人。于是,他改信佛法,决定在此修建佛塔。他在小塔的外围重新建造石塔,由于王者的心理作祟,一直想要用自己的功德把小塔盖住,然而,小塔始终比他建的石塔高出三尺,迦腻色伽妄图毁掉小塔,但无济于事,最终彻悟:“嗟夫,人事易迷,神功难掩,灵圣所持,愤怒何及!”[14]于是惭愧万分,谢罪而归。直到玄奘到来时,那两座佛塔仍然存在,如今已是信徒、俗众撒鲜花供奉,并祈求平安之地。
犍陀罗的佛教还尚存一些辉煌的痕迹,这给了玄奘些许安慰。佛国之地的佛塔建造可谓千奇百怪,玄奘对两座“金蚂蚁”啃噬出来的佛塔很感兴趣。就在迦腻色伽建的大塔东南,有两座雕刻而成的小佛塔,分别高为3尺和5尺,又有两尊佛像,高4尺和6尺,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盘腿打坐的造型。“日光照烛,金色晃曜”,但当阴影渐移,佛塔上显现出天青色的纹理。玄奘请教了当地德高望重之人,得知在数百年前,石基的缝隙中有一些金色蚂蚁,大的如同手指头,小的只有麦粒般大,群蚁聚在一起,啮其石壁,文若雕镂,好似一群神奇的并且信仰佛教的金蚂蚁。后人们用金沙镶嵌在蚂蚁咬过的地方,竟然呈现出佛像的样子,并一直保存至今。

达摩拉吉卡窣堵波
贫穷的民众通常是佛教的忠实信徒。玄奘在大佛塔的南面,看到了一副奇怪的佛陀画像,“自胸已上,分现两身;从胸已下,合为一体”[15],这其实是两个贫穷的人许愿绘制佛像,他们分别献出自己仅有的一个金币,画工非常感动,他们也得到了佛祖的神应,画工将二人所求融合为同一幅画,而佛祖主动显现灵异,将身躯分开,身影相连,令两位贫穷的信徒心悦诚服,更加坚定了向佛的信念。此外,又有“七烧七立”“三毁三建”的佛塔,玄奘到来时,佛塔刚被火烧,正在营建中。
玄奘以后,自7世纪至11世纪之间,很少再有记载犍陀罗的资料问世。战乱是覆没这一带文明的罪魁祸首,时阿拉伯从南边和西北双向入侵。400年间,这里分裂成多个互不团结的小国,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权。处于佛教空前繁荣时期的犍陀罗,不会想到有一天,佛教在这里销声匿迹,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