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佛光
沙州佛法的兴盛暂时缓解了玄奘内心的焦灼不安,尚在修建中的莫高窟引起了他的兴趣。或许在鸣沙山某个无风的早晨,玄奘去拜访了当时近300年历史的莫高窟。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面是三危山。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个叫做乐僔的和尚途经此地,忽见三危山的崖壁上金光闪耀,如万佛突现,他异常激动,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世代有所扩建,从前秦开始,历经南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兴建,成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有壁画和彩塑洞窟492个,保留壁画4.5万平方米。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面,中间是干涸的河床。或许当年玄奘就是这样,与南千佛洞僧人从“住宅区”渡过河,来到北千佛洞修习佛法。如今河水早已枯竭,佛像成为展品,络绎不绝的游客代替了僧侣,但不变的是一颗朝圣的心。
我们不敢妄加猜测玄奘是否也走进石窟,在这金碧辉煌的壁画中诵读佛经,面对着仙乐飘摇的飞天向东方祈祷,但玄奘回到长安后,在中原掀起的译经讲法热潮,必然通过河西走廊传至沙州,带动了莫高窟进入鼎盛时期。莫高窟现存壁画和佛像的石窟,近一半是在唐代建造的。壁画是莫高窟的精髓,在鸣沙山参观访问的玄奘或许就见过壁画的绘制过程。敦煌的石窟开凿在酒泉系砾岩上,此种地层结构粗糙又易风化疏松,岩壁极不平整,无法直接绘制壁画,要先在砂砾岩壁画上制作“壁画地仗”。地仗分三层:第一层用取自莫高窟附近的粉质沙土,掺入麦秸草调制而成,压抹在洞窟的砾石岩面上;第二层用莫高窟前宕泉河河床的澄板土,在其中掺入麻筋,涂抹在第一层上;第三层用一层非常薄的高岭土、石灰或石膏之类的粉来涂刷。之后才可绘制壁画。透过这些绘制繁琐的壁画,千年之前那些虔诚的信徒们,仿佛在砂岩石壁间一一生动起来。
壁画之中,飞天最为动人。莫高窟几乎每窟都有飞天从窟顶到四壁,可谓“无壁不飞天”。据常书鸿统计,莫高窟共有4500余身飞天,大的有2米多高,小的只有5厘米高,可以说是中国保存飞天数量最多的石窟。敦煌的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的结合体。乾闼婆在梵语中译为天歌神,由于他以香气为食物,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译为天乐神,男性紧那罗善歌,女性紧那罗善舞。
这些都是自印度归来的玄奘较为熟知的形象。乾闼婆负责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负责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合为一体,男女不分,变为敦煌的飞天,敦煌的飞天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玄奘虽然刚从飞天的“故乡”归来,但眼前这些由印度、西域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独具一格的飞天,却令他心驰神往。它们没有翅膀,不生翎羽,却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

莫高窟第322窟中的飞天(初唐时期)
唐代经变画中的飞天,多为源自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踩祥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起;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显得轻盈巧妙、潇洒自如。五代、宋以后的飞天逐步呆板化,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但敦煌的飞天,以其优美的形象、永恒的艺术生命力至今仍吸引着人们,正如段文杰在《飞天在人间》一文中所说:“她们并未随着时代的过去而灭亡,她们仍然活着,在新的歌舞中、壁画中、工艺品中,到处都有飞天的形象。应该说她们已从天国降落在人间,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启迪和美的享受。”[9]
1907年5月,斯坦因在结束了对汉长城和烽燧遗址的考察后,重返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壁画、佛像等成为他最重要的目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莫高窟发现了大量的经卷,甚至还有“不是用汉文书写的材料”,他很快找到那个“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无知”的看守人王道士。斯坦因得意地写道:“在中国,只要一谈起玄奘,对方无论是学者还是白丁,我总是能与他谈得很是投机。……唐玄奘一直被我当做我的中国保护神……尽管我的汉语很差,但这是一个我所熟悉的演讲题材,而且一旁往往还有蒋师爷适时的补充,所以我总能把我所知的有关玄奘的可靠记载和他漫长旅途的风土人情描述得细致入微。”[10]
就这样,斯坦因化身为受神嘱托的玄奘的忠实信徒,博得了王道士的信任,加之斯坦因提供的“用于修缮洞窟的资助”的诱惑,王道士答应了斯坦因提出的交易。这恐怕是当年停留在沙州沐浴着佛光并等待朝廷消息的玄奘,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根据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的记载,他在敦煌莫高窟共获得计24箱沉甸甸的写卷和5箱绘画、织物等艺术品,一同运回了大英博物馆,而他仅仅支付了王道士4锭马蹄银,约合500卢比。当斯坦因回国后再次打量这些来自莫高窟的无价之宝时,就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斯坦因走后不到一年,伯希和来到莫高窟,王道士仍然为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用10000余卷的经卷换来了对方廉价的“捐赠”。莫高窟的经卷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晚清的统治者已自顾不暇,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有着千年文明的敦煌莫高窟,并没有引起国人的关注。

斯坦因所见莫高窟Ch.I洞窟的左室与侧室

斯坦因见到的莫高窟的王道士
1935年,常书鸿在法国的一个旧书摊上,看到由伯希和主编的《敦煌图录》,画册中约有400幅有关敦煌石窟和塑像的照片,方知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艺术宝库存在,而且在国外引起了轰动,中国人却不知。为了研究敦煌的艺术,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毅然回到祖国。常书鸿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艺术。在几十年的艰苦生活中,他经历了妻离子散的不幸和打击,以服“无期徒刑”的精神坚持下来,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组织大家临摹、修复了大量的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将敦煌艺术展示给世人。这些无法再生的瑰宝震惊了世界,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更是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如今常书鸿长眠于三危山,正对九层楼,仿若生前一样,保护着这片黄沙上的千年古迹。

讲解常书鸿的事迹
从莫高窟归来的玄奘又回到沙州城,继续等待朝廷的消息。而结束了一天考察的我们,也前往参观敦煌夜市。夜市9点开始,灯火通明,飘逸的纱巾、精巧的木雕、熠熠生辉的夜光杯、晶莹剔透的白葡萄、色泽鲜艳的香水梨,大大小小的摊位一如千年之前的人声鼎沸。有那么一瞬间,众人徒生错觉,身披袈裟的玄奘正迎面走来,神情自若,他的身后是结伴而行的商队,10余匹马或者骆驼依次走过,带来了西方的地产方物,又将沙州的繁华富庶带向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