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印象

龟兹印象

龟兹国,即今天新疆库车,库车河、渭干河等滋养出历史悠久的绿洲文明。龟兹为西域三十六国中一大国,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等地区。《汉书·西域传》中对龟兹有比较详细的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杅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13]龟兹位于丝绸之路要冲,历来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众多势力的必争之地。

玄奘来到了屈支国(龟兹国),将行至王都时,龟兹王与群臣前来迎接。数千位僧人在城东门外等候着,渴望一睹这位颇负盛名的中原高僧,他们“张浮幔,安行像,作乐而住”,盛况空前。龟兹国比焉耆国更为富庶,人民热情、明朗,好音乐,“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整个国家沉浸在积极乐观的氛围中。

库车河

渭干河

玄奘在龟兹国停留60余日,走访了众多寺院,也听闻了大量的传说。在国东境城北天祠前有一座大龙池,池中的龙变换形态,与雌马交配,生下凶残暴戾的龙驹,相传只有龙驹之子才能驾驭。龙驹的产生也使得这里多产好马。有记载说,曾经有位政治清廉的国王,名叫金花,金花王感动了龙,龙愿意为国王驾车。国王临死之前,鞭触龙耳,龙受到惊吓,藏身池中,直到今天还未现身。当时城中没有水井,都是从池中取水饮用。池中的龙变成人形,与前来取水的妇人幽会,生下的孩子非常骁勇,行走如同奔马,世代相袭,皆为龙种。龙的后人势力渐长,开始违抗王命,于是,王招引了突厥人,对这座城池屠杀一空,无一幸存。

在今天库车北部约120千米的天山深处,有两个高山湖泊,俗称为大龙池、小龙池,大龙池水面面积约2平方千米,四周环山,山头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山下云杉翠柏,绿草如茵,或许就是玄奘在龟兹听闻的大龙池。

大龙池

玄奘初到龟兹之时就见到了该地的佛教盛况。大城西门外路的两边立着90余尺的佛像,每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就是在佛像前面举行,在每年秋分时节的数十天之内,举国的僧徒前来汇集,这种“集会式”的文化交流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库车老城区的大巴扎即是当年龟兹王举办佛教大法会的“大会场”所在地。[14]所谓无遮大会,就是无遮无拦没有隐瞒之意,每逢此时,上自国王,下自士庶,抛开世俗的杂务,来到这里持斋受戒,废寝忘食。举行大会的同时,每座寺院都会用珍宝、锦绮装饰佛像,车载游行,这就是著名的行像活动。乱世中前往印度求法的法显,在于阗国时也曾目睹大乘佛教的行像活动:

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余,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作诸天侍从,皆金银彫莹,悬于虚空。像去门百步,王脱天冠,易著新衣,徒跣持华香,翼从出城迎像,头面礼足,散华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女遥散众华,纷纷而下。[15]

由此可见,行像的传统在大小乘佛教中皆有此仪式。玄奘也提到了佛像数以千计、云集会场的情形。

龟兹国政治与宗教十分密切,玄奘也指出,其国王和大臣们常在每月十五日和月底谋划国事,一切军国大计均须经过咨询高僧之后才宣布与众。龟兹佛教传统也与本地统治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陈世良《龟兹白姓和佛教东传》一文认为:“龟兹白(或帛)姓的白(或帛)就是龟兹文pūdānKte的音译,意为佛天,是对佛陀的一种变形的尊称。龟兹王族和佛教高僧把它写在名字的前面,表示一种信仰。后来,有可能是汉人,也有可能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龟兹人,如白霸等,将pūdānKte省译成‘白’,作为姓氏。从后,转相沿袭,遂成定论。”[16]以血缘关系相承的姓氏中已经融入了佛教的因子,佛教的色彩与文化贯穿了整个龟兹国的发展历程。

龟兹也通常修建佛寺纪念品德高尚之人。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描述的“阿奢理贰伽蓝”,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从大会场西北行,渡河便到了阿奢理腻伽蓝,这座寺院亭宇显敞,佛像共饰,僧徒们肃穆恭敬,是远近闻名的求法之处,这座寺院也受到了国王、大臣、士人、百姓和富豪的同时供养,名声显赫。根据考古专家的考证,阿奢理腻伽蓝在克孜尔尕哈石窟与皮朗古城之间的博其罕那佛寺遗址,此佛寺位于库车县伊西哈拉乡贷维来特巴赫村东北约5千米,西北近克孜尔尕哈石窟。博其罕那佛寺平面呈品字形,造型较为独特,《大唐西域记》称为“奇特寺”[17]

阿奢理贰伽蓝的建造源于一场皇族兄弟之间的争执。相传一位国王信奉佛法,在远游之前留弟弟摄政,弟弟受命之后,预言未来将有不测之事发生。为了防止这件事发生,他就割掉了自己的生殖器,装在一个金函中,交给国王,并告知国王在返回之后,才能打开。果然,弟弟的预言生验。国王回来后,有人诬告,说弟弟淫乱内宫。国王大怒,要从重处罚弟弟,但弟弟却让国王打开金函,看到函中之物,国王瞬间明白,对弟弟更加情谊深重。弟弟有一次在路上行走时,遇到一个男子,赶着500头牛准备进行阉割,弟弟联想到自己的残缺之身,心生怜悯,将500头牛赎回。而弟弟仁慈的力量也使得自己的身体恢复完整,从此,弟弟不再出入宫中,国王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感到异常神奇,就令人建造了这座阿奢理腻伽蓝来纪念,意为“奇特寺”,弟弟的美名也因此流传后世。阿奢理腻伽蓝今已无遗迹,玄奘所载的这个故事,暗含了佛教与政权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佛教仁慈的力量,可以弥补生理的缺陷,从而达到流传后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