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预言与回程计划
玄奘来印度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见证了恒河无数次的潮涨潮落,他开始思念长安。就在他决定归去之时,一个魔咒般的预言进入了玄奘的梦境。当时玄奘正在那烂陀寺求学,忽然梦见寺院外面院井荒秽不堪,没有出现一人,他从幼日王院的西门进去之后,看见第四重阁上有一个相貌端庄、金光满照的金人,他满心欢喜地靠近金人,不料金人说道:“我是曼殊室利菩萨,你的修为尚浅,暂时不要过来。”金人又对着玄奘指了指寺外,他向外看去,只见外面村落焚烧,大火蔓延,一切化为灰烬。金人叮嘱玄奘说:“你还是尽早归去吧!十年之后,戒日王会死去,印度将会陷入一片恐慌之中,人们互相残杀,你尽快做出决定。”
梦境的慌乱,以及回程的未知,令玄奘惴惴不安,他甚至允许外道的尼乾教教徒为自己占卜,并诚恳地询问:“而今我就要回去了,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成行,什么时候出发最合适呢?我究竟还有多少寿命?还请大师占卜一二。”玄奘得到的答复是,回去一切顺利,并会得到人们的敬重,但去不如留,且玄奘还有10年的寿命。当玄奘询问他将要如何携带大量的经书时,占卜者告诉他,戒日王与鸠摩罗王将会派人护送他,不必担心。临走之前,众人极力劝阻他,玄奘告诉戒贤法师:
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已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暇停住。[60]
一番话令戒贤法师非常欣慰,对众人说道:“这正是菩萨之意啊!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就让他尽快打算,大家不必再苦留他。”
在他告别之时,戒日王又询问玄奘东归的道路,如果取道南海,可以派使者相送。玄奘没有迟疑,选择了陆路。当年西行时高昌王麴文泰的情深义重令他念念不忘,他要回到高昌履行曾经许下的诺言。玄奘说:“我从大唐而来,在国西界结识了明睿乐法的高昌国国王,他对我资助颇多,情深义重,我曾承诺他回国之后去高昌讲法,这份情谊是万万不能丢弃的啊!如今我还是选择从陆路北行回去。”此时的玄奘尚不知自己的皇兄已经在侯君集兵临碛口时病发身亡,仍然对回国充满了期待。依依不舍的戒日王只得殷勤准备,“素㲲作书,红泥封印,使达官奉书送法师,所经诸国,令发乘递送,终至汉境”[61]。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这个“红泥封印”,正是我们在洛阳缑氏镇玄奘故里所看到的那件文物,一千多年的岁月流逝,印度与中原之间的情谊依旧绵延不绝。

印度坎契浦兰

印度贾玛清真寺
风尘仆仆的玄奘回到长安,还未住进慈恩寺时,戒日王去死,印度大陆的“护法名王”殒没,印度的佛教面临着空前的危机。玄奘的梦境预言成为现实,婆罗门教统治者开始对佛教徒和耆那教徒加以迫害,僧侣四散逃难,印度大地上佛教几乎没有了踪影。佛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信徒逐渐发现,其教义与婆罗门教并未有太大的差别,那么他们没有必要去改宗佛教,于是,这种改变席卷了整个印度。婆罗门教逐渐兴起,曾经兴盛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佛教面临着危机。1203年超岩寺被毁,标志着印度佛教的结束。[62]超岩寺最后的住持逃往东孟加拉,辗转三年去了西藏,而逃往南印度、缅甸、柬埔寨的僧侣应有尽有。
【注释】
[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页。
[2](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17页。
[3](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38页。
[4](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20页。
[5][日]足立喜六著,何建民、张小柳译:《〈法显传〉考证》,贵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91页。
[6](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39页。
[7]Hultzsch, E. Corpus. Inseriptionum Indicarum, Vol-I, Inscriptions of Asoka, New Edition, Oxford, 1925.p.55.
[8][巴基斯坦]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著,陆永林译:《犍陀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2页。
[9](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30页。
[10](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32页。
[1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33页。
[12](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33页。
[13]贤劫:指有释迦佛等千佛出世的现在劫。劫,意为久远的时节,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
[14](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39页。
[15](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242页。
[16](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161页。
[17](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164页。
[18](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七,中华书局,1959年,第1921页。
[19][印度]德·恰托巴底亚耶著,黄宝生、郭良鋆译:《印度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9页。
[20](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506页。
[2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635页。
[22](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05页。
[23]湿婆神的传说来自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恒河经常泛滥成灾,毁坏良田,残害生灵,当时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为印度教的重大宗教活动。
[24](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6237页。
[25](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23页。
[26](东晋)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第58页。
[27](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44页。
[28](北宋)范成大:《吴船录》,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29](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56页。
[30](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557页。
[3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566-567页。
[32]转引自张讴:《行走在大神中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33](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579页。
[34](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1页。
[35](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623页。
[36](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78页。
[37](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69页。
[38](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73-74页。
[39](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7页。
[40](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9页。
[41](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99页。
[42](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01页。
[43](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40页。
[44](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07页。
[45](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08页。
[46](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42-443页。
[47](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28-429页。
[48](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28-429页。
[49](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36页。
[50](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36页。
[51](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436页。
[52](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华书局,1975年,第5237页。
[53](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6237页。
[54](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中华书局,2000年,第6238页。
[55](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83页。
[56](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84页。
[57](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88-89页。
[58](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891页。
[59](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第897页。
[60](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03页。
[61](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113页。
[62][日]平川彰著,庄昆木译:《印度佛教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