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洛阳谒见太宗

赴洛阳谒见太宗

玄奘构想过无数个归来的场面,但都没有现实中这般热烈、令他炫目。他在民众的簇拥进入长安城,在房玄龄等人的接待下,玄奘将所获梵本经论,总1000帙657部,佛像7躯,佛肉舍利150粒,都在长安城展出。从朱雀街到弘福寺,大街上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大家争先恐后地观赏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教之物,玄奘也在簇拥的人群中,被安置在弘福寺。迅即,何时面见太宗也成为玄奘迫切要做事情。

终于,贞观十九年(645)二月的一天,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接见了玄奘,迎慰甚厚。太宗见到玄奘时,第一句话问道:“师去何不相报?”玄奘表示,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不被允许,可能是自己诚意不够,今日对于自己的“私行专擅”之罪深表愧疚。太宗表示,法师是出家人,不必为此烦恼。太宗更好奇的是,从长安到印度,一路山高水远,玄奘是如何到达的。玄奘认为自己能够前往佛国完全仰仗太宗治理有道,威震四海。太宗索性直奔主题,询问西域之事。此时距离太宗派侯君集灭了玄奘的“御帝哥哥”(高昌王麴文泰)不过5年的时间,而经营西域的蓝图早已在太宗心中展开,因此太宗急切需要的是治理西域的人文地理信息和相应的文臣武将,而不是一位出家人的奉承之语。玄奘即刻明白了太宗的用意,将“自雪岭已西,印度之境”的物产风俗和亲身经历详细阐述,玄奘口才极好,即使在太宗面前也是滔滔不绝,其“耳闻目睹,记忆无遗”。

太宗非常赏识玄奘的才华。太宗说道,昔苻坚以道安为“神器”,今玄奘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比起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长孙无忌赞同地说道,道安时佛法刚传来不久,经论不多,那些细枝末叶的研究,终究比不上玄奘法师“躬窥净域,讨众妙之源,究泥洹之际者”的深入研究。经过与长孙无忌的讨论,太宗萌生了令玄奘修书的念头。长安距离印度路途遥远,一路佛教圣迹犹多,且前史的记载都相当简略,玄奘将亲身经历记录下来,正可弥补这一缺陷。太宗索性劝“堪公辅之寄”的玄奘放弃佛教修行,帮助他处理国事。玄奘一心想着译经的事业,拒绝了还俗的要求,却愿意将西行见闻整理出来。后来,当译经班子开始运转时,一部颇具“军事情报”性质的内容丰富的西域历史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诞生了。

当时太宗与玄奘相谈甚欢,不忍分别,他邀请玄奘陪他东征,被玄奘以身体不适以及遵守佛教戒律为由拒绝了。一个月后,玄奘返回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