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重镇
在大流沙中跋涉400里挣扎而出的玄奘一行,终于看见了远方城垣的模样,或许在这里可以得到补给。但很快就让众人大失所望,这里是睹货逻故国,四周早已荒无人烟,废弃的城址在沙漠边缘沉默不语,黄沙漫漫,一片苍茫。玄奘马不停蹄,带领大家离开了这座孤城,寻找另一座城镇。在向东行进了600余里后,他们抵达了折摩驮那故国,即汉代的且末国。但昔日辉煌热闹的且末国,此时已“城郭岿然,人烟断绝”。昔日繁华不再,入目所及的荒凉惨淡,委实令人唏嘘。
且末国,因境内且末河而得名。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将其称为“折摩驮那故国”。“折摩驮那”,回鹘文Sarmadan,为部落首领的名称。且末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西域传》记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人。”汉时的且末虽是一个仅拥有1000多人的小国,但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个重要的补给站,为沿途行人提供了便利。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国时计划“傍南山归”,即沿着昆仑山东行,且末就是其中重要的经行地,张骞须由此穿过昆仑山、阿尔金山口,再进入羌中道。《宋云行记》记载且末“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城中居民可有百家,土地无雨,决水种麦,耒耜而田”。北魏时期的且末仍然矗立在丝路南道,为西行的僧人提供补给,随着大碛路的开通,丝路南线也不再像汉代一样作为东西方往来的主干道,等到玄奘归国之时,且末已荒无人烟。
7世纪后期,唐在且末设播仙镇,这里一度成为唐与吐蕃的争夺之地。敦煌唐写本《沙州伊州地志》记载:“播仙镇,故且末国也。《汉书·西域传》云:‘去上都三千八百廿里。’隋置且末郡,上元三年,改播仙镇。……以前城镇并陷吐蕃。”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曾在车尔臣河一带发现古代烽燧遗址,很有可能是唐代设立的对抗吐蕃的军事防御设施。
今天且末县较为著名的是“陶片古城”,地处车尔臣河中游、且末绿洲西部边缘的荒漠地带,东北距且末县城约5千米。古丝绸之路正是沿车尔臣河经过这里,古城由此成为沿途重要的补给站。在风沙的作用下,古城内呈现出多种形态的雅丹地貌。就其现存遗迹来看,这里的水利较为发达,遗址中还残存着高约4米、底部宽26米、顶部宽约6米的古渠道遗址。因此,这里应该是汉唐时期的重要屯戍之地。古城的陶片均为汉唐时期遗物,沿车尔臣河古河道分布,东西宽30千米,南北长63千米,陶片以手制的红褐色和灰褐色陶为主,地表陶片散布最密集处达每平方米116块。2001年,该古城以“古代陶片散布面积之最”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陶片古城”局部

古城遗址内散布的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