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的历史云烟
丝绸之路在伊吾分道,北道主要途经天山北麓的草原地带,而中道势必要继续经行沙漠戈壁。刚刚在八百里莫贺延碛中九死一生的玄奘决定沿天山北麓的草原西行,但来自高昌王麴文泰的邀请打乱了他的计划。高昌是西域的第一大国,威震四方,玄奘无法拒绝,只能沿着中道的沙漠去往高昌。高昌王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玄奘心里忐忑不安,不知前方还有怎样的艰难险阻等待着他。
高昌,相传汉李广利伐大宛时候,军队中的一些老弱士兵留居于此,“高昌者,车师前王之故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西汉时称“高昌壁”,自元封三年(前108)至神爵二年(前60),西汉经过与匈奴“五争车师”之役,匈奴日逐王率万众降汉,郑吉迎降并乘机破车师兜訾城,随后车师分裂为车师前、后国。西域都护府设置后,元帝时,西汉复置戊己校尉于高昌壁。新莽时期,由于王莽推行不合理的民族政策,西域诸国叛乱,包括车师在内的西域东部又受制于匈奴。东汉时期,虽然中原与西域出现“三绝三通”的政局,但其间,东汉并未完全放弃对高昌的控制。高昌位于吐鲁番盆地,扼古代欧亚陆路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重镇、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这里自古是多民族聚居区,多元宗教并行,车师、塞、匈奴、汉、羌、氐、回鹘等部族,还有中亚来的昭武九姓粟特人,共同创造了吐鲁番的文明。
玄奘到来之时,高昌国在麴氏的统治之下,全民信佛,气氛异常浓厚,仅仅在高昌城附近,佛寺的数量就达到了300多座,僧民的数量超过3000人。此外,王室还主持修建了著名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凿有洞窟83个,现存57个,其中有壁画40多幅,总面积1200平方米,是西域的佛教圣地之一。石窟下面的木头沟,是以往僧人们的休憩之地,不同于石窟群的炎热,下面绿树成荫,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寺院。
高昌回鹘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被其当成皇家寺院。《西州图经》中称其为“宁戎寺”。13世纪末,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由于20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上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石窟中许多作品也已流散异国,部分藏于柏林。原来辉煌的佛教石窟如今满目疮痍,面目全非。不过这些丹青残存的佛教壁画仍然能让人感觉到曾经根深蒂固的佛教信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玄奘沐浴在高昌的佛光中,但大自然的考验并未停止。《西游记》记载,唐僧师徒四人来到这一带时,被一座无法逾越的火焰山挡住了去路,八百里火焰灼烧着师徒四人的皮肤,周围寸草不生。大徒弟孙悟空拿到了铁扇公主的宝扇,扑灭了火焰。
现实中的火焰山,古称“火山”“赤山”“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中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红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灼烧下,气流翻滚上升,给人烈焰熊熊的感觉,故名“火焰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随高仙芝前往西域,第一次见到火山时,不禁惊叹:“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经火山》)实际上,火焰山有多道贯通南北的沟谷,如桃儿沟、葡萄沟、木头沟、吐山谷沟等,天山博格达峰融化了的雪水流过这些沟谷滋养了一块块绿洲,从而使得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柳中故城能够依靠这些沟谷不断发展,而不愧“高昌”之名。上文提到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就位于火焰山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火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