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东传的中转站
疏勒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记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国在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东西方文明和贸易的重镇。玄奘经过这里时,佛教昌盛。《大唐西域记》记载:“(佉沙国)淳信佛法,勤营福利。伽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不究其理,多讽其文,故诵通三藏及《毗婆沙》者多矣。”[6]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佛教退出了西域的历史舞台。如今,喀什仅存的莫尔佛塔与三仙洞等遗迹,是疏勒国佛教曾经兴盛的见证。
三仙洞传奇
三仙洞,维吾尔语称“玉素布尔杭”,是一处以壁画和莲花藻井著名的佛教遗址。从喀什市向北行驶18千米左右便是三仙洞,其位于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山腰上。这三个并列的石窟,规模小,毁损较严重,且峭壁陡立,如果没有专业的登高工具,徒手很难攀登上去。

三仙洞遗存
据说,三仙洞开凿于西域佛法之盛的东汉时期(140年前后),这三个平均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洞窟,坐落在离地面20余米左右的崖壁上,稍大一点的是“做功课”的前室,后面有不足4平方米的后室,当做寝室。这些洞窟可能是僧侣独自苦修的场所。玄奘在朅盘陁国时,就曾在大石壁上见过两个石室,里面各有一位罗汉在修行,已经进入了“灭尽定”状态,形象枯瘦,传说他们已经700多岁了。三仙洞的各个石窟之间凿有小洞,可以相互往来。
中洞的后室仅存一个无头佛像石胎,佛身彩色泥塑已剥蚀殆尽。西洞似乎“功力”不足,开凿时未完工就放弃了。东洞保存着中国西部最古老的佛教壁画,前室的四壁上尽是色彩斑斓的画像,莲花藻井四周也有高50厘米的坐佛,很难想象在这不足两米高的洞窟里是如何完成的。佛像的背后画上了耀眼的光环,身着彩色的方格袈裟。在后室的石床上也有一尊佛像,当时的僧侣每夜便可望之进行禅修。但佛像后来丢失,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三仙洞是中国西部最古老的石窟之一,壁画的用色和造型可能更为原始,因此也显得“独树一帜”。在东洞中,有一尊立佛,造型优美生动,但服饰腹部以下是绿、红、蓝三色相间的横纹,这在其他石窟壁画中非常少见。这些古老的石窟总是吸引着贪婪者的目光,即使在高20余米的崖壁上依然在所难逃,洞中不少精美绝伦的壁画被后人剥离损坏,佛像也被搬走,令人遗憾。20世纪初,斯坦因在喀什探险时,得知一个叫做“玉其买尔万”意为“三扇窗”的石窟遗存,即为三仙洞遗址,当时由于攀登条件的限制,斯坦因仅用望远镜隔河观察了洞窟的大致形貌。之后,法国伯希和带领团队特意登上三仙洞所在的崖壁,探索“斯坦因博士未能亲自进入的三眼窗孔”洞窟遗址。伯希和一行人当时看到的是已经残损不堪的洞窟,仅有一些还未脱落的颜色可大致判断壁画的原始样式,“中央窟和右侧窟都被一种白色烧陶完全覆盖住了。……中央洞的北屏已被一躯坐在法座上的坐佛像所占据。塑像是在硬沙壁上粗糙地架构好的,后来又用混有少量麦秸的胶泥塑成,最后是以一层彩绘而告结束,现在只剩下一些红红绿绿的残片了。其头部已完全残损,但我们尚可以看到绘于头部之后那带有棕色火光的双光轮”[7]。
喀什莫尔寺遗存
20世纪初,斯坦因在今喀什市东北部20余千米处古玛塔格山脉中段的一座沙丘上,发现了一座寺院遗存。这个佛教寺院坐落在一个土台之上,东南部为一佛塔,顶部为圆形,已经坍塌不少。在这处佛教建筑与佛塔之间,斯坦因还发现3处房址,可知这里原是一个寺院建筑群。这就是莫尔寺遗址,是当年玄奘到达疏勒的弘法之处。“莫尔”意为“烟囱”,大概在当地人看来,佛塔的形状颇似烟囱而得名。

莫尔寺遗址
莫尔寺遗址位于今天伯什克然木乡开普台尔哈纳村,前往莫尔寺遗址考察颇费周折,在离遗址5千米左右,通往遗址的公路被堵死,我们绕过一座工厂似的建筑,步行前往远处的佛塔。四周坍塌的河床像是酥掉的饼干,层层剥离。靠近佛塔,其雄伟壮观之景清晰可见,即使已经过1000多年的风霜洗礼,依然挺拔。莫尔寺建于3世纪,目前残存的两座佛塔,其间相距20余米。南侧的佛塔为西域多见的覆钵式造型,塔身高约12米,分为五层,下方三层如方形托盘,中间又呈圆柱形,最顶上是一个蛋糕形的圆顶。与它同时屹立在土台之上的,还有西北面的一座方形佛塔遗址,它底大顶小,底面是边长25米左右的地基,残高约8米。有学者推测,此处应是当时寺院的钟鼓楼或大雄宝殿等建筑。
莫尔寺佛塔是目前喀什地区保存相对较好的佛寺遗址。在1000多年的风沙侵蚀下,多少古代的亭台楼阁难逃被毁灭的命运,而只有实心的印度式窣堵波建筑保留了下来。在梵文中,Stupa即窣堵波,原意为“坟”,是古印度时期的佛教建筑,最先用来放置舍利。作为西域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区之一,以及佛教传播的中转站,喀什的佛寺建筑较多运用了印度的建筑风格,将印度佛教文明向西域甚至中原地区逐渐渗透。
在距离莫尔寺遗址不远处的罕乌依村,可以找到汗诺依古城的遗址,古城与莫尔寺隔恰克马克河相望。“汗诺依”,意为“皇宫”,可见当年古城繁盛壮观的景象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汗诺依古城属汉唐时期遗址。20世纪初,斯坦因、黄文弼先后来这里考察,出土过数枚不同时代的铜钱。遗址平面大致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古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部分被开垦为耕地,东部有墙基宽约7米的残垣。当年“皇宫”般的建筑早已湮灭在喀什的风沙中。
《大唐西域记》记载:“(佉沙国)多沙碛,少壤土。”沙漠是这座城市最大的威胁,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这里的居民易于接受宗教中生死解脱、轮回有定的义理,于是,当佛教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到西域时,汗诺依古城就开始沐浴在佛光之中。古城濒临恰克马克河,这条河是母亲河,也决定了整个古城的命运。10世纪以后,天灾与人祸同时降临。当恰克马克河的水开始减少时,这里的居民也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佛教信仰而皈依伊斯兰教。这座没有水源补给的城市逐渐被废弃,满是干涸开裂的土地,人民看不见生存的希望。据说,直到清代末期,一些不舍得抛弃家园的民众才依依不舍地搬离了这里,去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莫尔寺佛塔

干涸的恰克马克河河床

汗诺依古城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