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文献评述
(1)目前关于移动医疗的研究已经涵盖了包括用户行为等多方面,如针对特定移动医疗服务以及特定群体的用户信任与用户采纳。这容易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实证结论存在可能的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等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找出造成不一致的原因。基于此,本书的第四章将采用元分析方法对以往移动医疗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研究进行定量综述,一方面能够识别大样本条件下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识别研究结论存在不一致的原因,即其中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如国家经济水平等。
(2)目前少有研究关注移动情境下慢病管理服务的用户行为,且在实践推广过程中,由于用户对使用安全性和个人隐私性等各种潜在问题的顾虑[51],移动慢病管理服务的用户采纳程度并不高,且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另外,动机理论强调个体需求驱动个体行为[52],用户是基于医疗需求采纳移动医疗服务,但以往研究主要是采纳移动医疗服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技术因素、组织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人文因素,等),而忽视了促进个体医疗需求形成的因素。Holden和Karsh[53]也指出研究者需要结合医疗情境进行医疗信息技术用户采纳行为方面的研究,而以往多数移动医疗用户采纳行为研究忽视了对用户医疗行为方面的考虑,需要整合经典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医疗行为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书将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以移动医疗服务的典型应用——移动慢病管理服务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与医疗行为理论的整合,综合考虑移动慢病管理服务的特征以及我国的具体医疗情境,构建多理论视角下的移动慢病管理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研究模型,通过对国内被试样本的问卷调查,对所提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模型中可能存在的调节变量,如用户类型和用户年龄等。
(3)目前使用转移相关研究多数聚焦于线下渠道和线上渠道的用户使用转移行为,将移动互联网纳入渠道使用转移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尚未有关于医疗领域内不同服务渠道之间的用户使用转移行为方面的研究。另外,在移动服务情景下,用户不仅是服务技术的使用者,在使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好处,同时用户还必须承担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54]。换言之,本书情境下的潜在用户使用转移行为决策通常会同时考虑可能存在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因素。基于此,本书拟在第七章将渠道使用转移研究扩展到医疗领域,聚焦于青年用户由传统就医渠道向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转移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