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 基于TAM的研究假设
在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的基础上,Davis[58]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以其简洁性和对用户IS采纳行为较高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被广泛用于各类创新性IS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研究。Venkatesh et al.[57]通过对信息技术采纳领域的8个基本模型及其扩展模型进行详尽对比研究指出,TAM的明显优势在于其对其他各个模型的细微调整与综合反映。在医疗信息服务领域,Chau和Hu[107]的研究也指出TAM相比较TRA和TPB,更适用于对相关服务用户采纳行为进行解释。Holden和Karsh[53]在对基于TAM的医疗信息服务用户采纳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后也指出,基于TAM及其扩展模型解释医疗信息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合理性。进一步地,相关学者聚焦于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的技术因素、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的整合,并在TAM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具解释力的TAM2[69],UTAUT[57],TAM3[59]和UTAUT2[70]等模型,丰富了技术采纳相关理论。本章主要聚焦于MCDMS潜在用户个体特征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故选择TAM并对其进行扩展,研究MCDMS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TAM指出影响用户采纳意愿的三个因素: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行为态度。其中,感知有用性被定义为“个体感知所采纳IS服务能够显著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并对用户行为态度和采纳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则被定义为“个体感知使用目标IS服务的难易程度”,并对行为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并通过行为态度对行为意愿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当个体感知使用某类创新性IS服务能够获得期望收益且在操作使用方面需要付出的努力较少时,其使用该服务的态度更为积极,进而促进其使用意愿[148]。在医疗信息服务领域,已有多数研究证实了感知有用性对用户创新性医疗信息服务采纳意愿和使用行为的显著正向影响[53],且感知有用性对用户使用移动电子病例、移动远程医疗监测服务、移动干预等相关移动医疗服务的积极影响也被相关学者所证实[28,34,78]。
另外,对创新性IS服务的新用户来说,感知易用将对其服务采纳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被多数研究证实对个体采纳移动医疗服务的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28,30,34,81]。也有研究证实感知易用相对感知有用更能对个体采纳移动医疗服务产生影响[80]。鉴于此,本章认为上述两组正向关系在移动慢病管理服务情境下依然成立,故假设:
H1:感知有用正向影响用户MCDMS采纳意愿
H2:感知易用正向影响用户MCDMS采纳意愿
TAM的应用需要考虑具体研究的情境化差异[81],Verkasalo et al.[149]也指出类似TAM等信息技术采纳模型不应将移动服务视为统一的概念,而应区别对待(例如,需要注意移动商务和移动医疗两种移动情境下的服务存在本质差异)。依托“移动医疗”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研究者围绕移动慢病管理服务用户行为模式若干问题,对MCDMS潜在用户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发现,除了服务的功能需求还是操作界面,其他诸如个体是否感知健康受到威胁、是否存在一定的IT操作自我效能,提供的移动慢病管理服务是否存在相较于线下门诊更大的生理和个人隐私泄漏风险,以及初次使用前的主观印象等因素,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鉴于此,本章致力于TAM应用研究的情境化,提出感知疾病威胁、初始信任、感知风险和技术焦虑等因素,对TAM进行扩展,以适应移动慢性病管理服务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