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问题提出

6.1 问题提出

第5章基于扩展的TAM研究了移动慢病管理服务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并就慢性病患者和家属之间的影响因素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健康信念模型HBM被不断地应用于实践和学术研究,但在后续研究中有学者逐渐发现HBM只适用于时间较为短暂的健康行为研究,而目前大多数个体健康行为来自于应对慢性的、非传染性的各类疾病。因此,需要结合更为适合用来解释用户慢性疾病医疗行为方面的理论。

保护动机理论PMT是健康信念模型HBM的扩展和延伸,用来解释个体的恐惧诉求是怎样影响其相关的各种健康行为。并被证实能更综合和更深入地分析移动健康服务的用户行为意愿。本章研究拟基于适用于普通个体消费者信息系统采纳行为研究的UTAUT2以及保护动机理论,从有别于前一章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出发,对潜在用户的MCDMS采纳意愿和行为作进一步地深入探讨,试图进一步提高MCDMS用户采纳模型的解释力与预测水平。

另外,以往研究证实了用户年龄在信息技术采纳过程中的调节作用[57,70]。而在移动医疗服务用户行为研究领域,Deng et al.[48]整合了TPB与相关年龄因素,对比分析了中年用户群体和老年用户群体在移动医疗服务采纳行为方面的差异。Hung和Jen[28]基于TAM考察了青年用户群体和中老年用户群体的移动医疗服务采纳行为差异。Guo et al.[45]则对比分析了感知个性化、感知风险和信任对青年用户群体和老年用户群体移动医疗采纳意愿的差异化影响,等等。具体到移动慢病管理服务领域,虽然目前我国患慢性疾病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患者,但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多不良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疾病患者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年轻化趋势。“非紧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的是长期的“服务”,考虑到日常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原因,青年用户群体在就医行为选择模式方面与中年老用户群体表现出一定的不一致性。因此,针对MCDMS这一新的医疗服务提供形式,考虑用户年龄的调节作用,研究用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呈现出的跨年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与以往研究结论保持一致,则构成了本章研究主题。

此外,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182]已被诸多研究用于解释IS领域内不同类别个体的系统采纳与参与行为差异[179,183],本章拟基于该理论中的经验距离(experimental distance)视角[184],分析MCDMS用户采纳影响因素在青年用户和中老年用户之间表现出的跨年龄差异。实证结论不仅有利于丰富已有的信息技术采纳理论,也能够为相关实践决策者促进MCDMS服务的普及与推广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