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研究理论基础
基于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已有较多学者基于不同理论视角考察了移动医疗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表3-5显示了相关研究主要基础理论的频次分布。这其中以经典的技术接受模型TAM为理论基础[58]进行的相关研究最为丰富,而整合式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以及UTAUT2、计划行为理论TPB、双因素理论(dual-factor model)和动机理论(motivational model)等也是常见的进行相关研究的理论。
表3-5 移动医疗用户采纳行为研究理论模型频次分布

随着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学者逐渐认识到用户健康心理、隐私担忧、外部环境、系统特征和使用情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用户的移动医疗采纳行为,涉及的层面和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样。以往有诸多研究也证实了基于TAM及其扩展模型解释创新性医疗信息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合理性[53,107]。经过梳理发现,有15篇文献基于不同模型的整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其他研究均在诸如TAM等单个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相关情境变量,直接或间接通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医疗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意愿产生影响,进而更加全面、科学地预测与解释用户的移动医疗采纳行为。
另外,考虑到移动医疗服务与个体隐私密切相关,隐私担忧是阻碍个体采纳移动医疗服务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学者基于隐私计算理论(privacy calculus theory)[85]或隐私个性化悖论(privacy-personalization paradox)[45,84,108]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考查。除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移动医疗服务的应用与个体生理健康紧密相关,保护动机理论PMT[74]和健康信念模型HBM[73]等健康行为理论能够进一步解释用户的移动医疗采纳决策行为。因此,部分研究基于信息技术采纳理论+健康行为理论的整合模型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逐渐发现HBM只适用于时间较为短暂的健康行为研究,而目前大多数个体健康行为来自于应对慢性的、非传染性的各类疾病。而PMT是HBM的扩展和延伸[75],用来解释个体的恐惧诉求是怎样影响其相关的各种健康行为,后续研究也证实PMT能更综合和更深入地分析移动医疗服务的用户行为意愿[46]。
除了上述应用比较常见的理论模型之外,表3-5列出的一些其他模型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医疗用户采纳行为进行了解释。例如,Chen et al.[105]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提出了医生服务质量、医生信息质量作为中心路径,APP声誉(APP's reputation)、APP制度保障(institution assurance)作为边缘路径,分别通过影响感知有用和APP信任,对用户移动医疗APP的持续使用意愿产生间接影响,而隐私担忧这对这一影响过程产生调节作用。Akter et al.[100]基于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 confirmation model),提出感知有用、确认、感知服务质量、感知信任和满意度如何影响用户的移动医疗持续使用意愿。而“认知—情感—意动”理论(cognition-affective-conation theory)[101]和“价值—态度—行为”模型(value-attitude-behavior model)[48]则被用来描述和解释移动医疗个体采纳决策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感知状态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