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问题提出
据统计,2015年我国慢性病患者(主要包括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恶性病质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肝肾疾病等其他慢性病种)的医疗费用高达28000亿元,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但在每年所有的死亡人数当中,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为首的慢性疾病致死人数仍占据了85%,这在造成了极大经济负担的同时,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慢病预防和治疗效果。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国务院连续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健康医疗解决方案,分别推出了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创新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全面实施“互联网+”健康医疗益民服务以及促进互联网与健康融合等相关政策。作为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化发展过程中的新兴细分领域,移动慢病管理服务(mobil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service,MCDMS)[7,134]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契机。
通过MCDMS,用户能随时随地查看体检报告和健康促进方案,并利用可穿戴设备、无线蓝牙或用户手工方式,定期将日常生理参数输入到移动终端并上传至数据中心,供医务人员远程监控,并提醒慢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生理参数异常时,以短信或电话等多种形式通知患者或家属;需要时,用户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健康咨询,并通过私人社交网络分享慢病管理经验,等等。从而有助于慢病患者获取全面、连续和主动的健康管理,并实现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医药费用等目的。
目前MCDMS的用户采纳程度并不高,了解清楚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影响MCDMS的用户采纳行为将有助于推动慢病患者采用新的技术提高自身的健康自我管理水平。而对创新性医疗信息技术服务的设计来说,终端用户的服务感知与响应尤为重要[135]。因此,基于现有信息技术采纳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MCDMS服务特征,探索MCDMS用户采纳行为影响因素构成了本章的研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