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医疗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2.2.2 医疗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1)健康信念模型HBM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应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Rosenstock[72,73]首先提出,后经修订逐渐完善并最早运用于个体健康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HBM以刺激反应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为基础,即可以通过行为主体对行为结果的主观价值判断以及对行为所产生结果的可能性来推断行为。该理论主要包括健康信念、行动线索或意向、影响及制约因素三大内容。其中,健康信念是个体对健康与疾病的看法;行动线索或意向是个体所采取促进健康行为的预防性措施;影响及制约因素则与行动线索或意向相反,指个体采取促进健康行为预防性措施时,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因素。该理论认为个体对疾病的危险性和后果严重性的认知程度越强,就越能感知到健康行为所带来的益处,采取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的障碍就越少,强调个体对行为改变的态度和信念是决定其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最初该理论被用来解释有些人为何拒绝采取某些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的早期筛查等,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短、长期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以及行为的改变上。HBM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用态度和信念能够较好地解释和预测行为。然而,却未能考虑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如社会道德准则因素等。

(2)保护动机理论PMT

随着健康信念模型HBM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Rogers[74]研究发现,HBM理论产生是基于对持续时间短暂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研究,而目前我们所面临更多的是涉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相关行为,这种行为往往与行为者的某种需要相关,即能为行为者带来某些内部或外部的“收益”。Prenticedunn和Rogers[75]在健康信念模型HBM的基础上提出了如图2-9所示的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

图2-9 保护动机理论PMT

PMT将“收益”这一变量囊括到模型中,从动机因素的角度预测个体的行为改变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和应对模式。其中,信息源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认知中介过程是整个理论的核心部分,包括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两个过程,威胁评估是对不健康行为的评估,包括严重性(指个体对不良行为严重性的判断)、易感性(指个体对不良行为所导致后果的主观认知)、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指个体自身和外部环境感知到的采取不良行为方式带来的益处)4个因素,而应对评估则是个体对采取健康行为的评估,包括反应效能(指个体对健康行为是否有益的感知)、自我效能(指个体采取健康行为方式的信心)和反应代价(指个体采取健康行为方式所付出的代价)3个因素。个体对认知中介过程的7个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形成保护动机,并最终采取相应的应对模式(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

可以看出,HBM关注认知性因素,行为改变的观点过分简化。而PMT更注重认知的调节过程,并充分考虑到环境和社会准则等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来自环境和人际间的威胁健康信息,能为个体提供动力以判断威胁健康的程度、易感性和降低威胁健康的能力,所以说PMT更综合、深入分析了行为转变的内在机制和过程。

PMT提出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健康行为的解释、预测和干预上,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但是,保护动机理论过于注重认知的作用,而事实上有些健康行为发生与否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考虑。该理论也隐含消极的健康观,而有时我们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害怕或者恐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