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代序)
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我们需要利用好《易经》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是我们《易经》研究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易经新得》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鼓舞、激励、指导、鞭策、教育、敦促下完成的。在撰写《易经新得》的过程中我们更进一步领悟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进一步体会到《易经》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重要典籍之一。《易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易经》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譬如:
“天尊地卑”的自然秩序意识。
“元亨利贞”的核心价值观念。
“自强不息”的勤劳拼搏精神。
“厚德载物”的博大仁爱基因。
“履霜坚冰”的超前物候智慧。
“大哉乾元”的万物资始气概。
“至哉坤元”的万物资生胸襟。
“刚健中正”的不陷不偏品质。
“乐天知命”的忧乐豪迈情怀。
“忧患悔吝”的慈悲为民理念。
“下济上行”的益流福好谦德。
“穷变通久”的改革创新思维。
“中孚豚鱼”的忠贞诚信德行。
“与时偕行”的时代进取风貌。
“损上益下”的悦民惠民境界。
“开物成务”的预测创业思维。
……
我们的祖先在追梦造福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犹豫不决的时候,便去问龟问蓍(《易经》乃筮卦之书)。枯骨死草是不能言语、不能思维的,它们是不能够回答所问的问题的。那为什么要问它们呢?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兆以卜、得数以筮”的吗?干吗非得去问它们呢?对于这样一类问题,孔子的学生就已经想到过,而且向孔子提了出来。孔子虽然没有对卜筮这一文化现象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但是他的分析还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他说:“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为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这就是说用龟与蓍来卜筮,并不是因龟与蓍本身有什么神灵,而是借用龟蓍的名称来象征耆旧,代表长者的经验和智慧。因为龟蓍生长的时间都很长,生长的时间长就意味着阅历深、经事多、知识广、智慧大,自然就有丰富的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英明的决策力,善于明辨是非曲直善恶吉凶祸福,善于预测未来,因而能“言必有应”。所以龟蓍被借作有丰富经验和智慧的耆旧的化身。我们的祖先在自己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对于自己不能决断的事情,去求助于龟蓍,这是求知欲望和求生要求的反映,是他们谨慎谋事的表现,反映了他们追求梦想创造幸福的心路历程。他们把龟蓍看作古老经验(智慧)的化身、神秘的象征。他们认为天地是最有经验的耆旧(“天长地久”)。我们的祖先认为,卜人、筮人既是沟通天地人三者的关系的信使,又是龟蓍的代言人。是卜人、筮人将人间的疑问通报给龟蓍,龟蓍将信息传递给天地诸神;诸神又将神旨下达给龟蓍,在龟兆蓍数卦象上体现出来,卜人、筮人再将这种由龟蓍体现出来的神旨翻译传达给问卜问筮的人。因此,有人认为古代施行卜筮的巫觋是能够通达天地人的能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文字学上得以证明。巫、觋、筮,这三个字都包含了贯通天地人的意思。“巫”字与“工”字同意。“工”字上下象天地,中间的“|”表示能上通天意、下达地旨、中合人意(《说文》:“|,上下通也。”),明“巫”为起舞通达天地人之意者。“觋”则观其情趣旨意。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都是卜人。“筮”则筮人。所以,我们说卜筮这一文化现象是在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制度,也可以说是古人谋事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我们要学习孔子认真研究《易经》的精神。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要》记载了孔子当年深入研究《易经》的情景。其文云: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后世之世,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贡问:‘夫子信其筮乎?’子曰:‘我观其义耳。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
孔子开凿了与史巫同途而殊归的先河。孔子倡导“神德行”“存德行”“恒德行”,孔子编纂的《系辞传》上篇从尊卑、贵贱、动静、刚柔、易简、易能等开始,以“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终结;下篇首章以“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结,末章以“德行恒”始,终始都强调“德行恒”。“德行恒”,就是“恒德行”。“恒德行”,就是要求人们永远保持美好的德行。
孔子倡导“神德行”“存德行”“恒德行”“成德行”的中华文化立场,对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4]“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
《系辞传》:“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
孔子所讲的“德行”同《周礼·地官·师氏》的“德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孔子所讲的“德行”相当于帛书《德行》的“德之行”,指的是优良品德意识。《周礼·地官·师氏》的“德行”包括“品德”和“行为”两个方面。
《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郑玄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以“德”为“品德”,“行”乃“行为”。“三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行,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弘扬。
孔子所讲的“德行恒(和),易以知险”,“德行恒(和),简以知阻”,告诫人们长期坚持培养至健、至顺的品德意识,达到易简境界,去认识、克服、扫除幸福征途上的艰难险阻,获得幸福和快乐。
孔子的“德行”还包括:“安土敦乎仁”的“爱”,“爱民家行”的“义”,“易知”“简能”的“亲”,“不言而信”的“信”,“知崇礼卑”的“礼”,“知物知章,知柔知刚”的“知”。孔子的“德行”思想源于西周“敬德保民”“五声昭德”。而“德行”一词则借用《诗·周颂·敬之》的“示我显德行”的“德行”。嗣后又为思孟学派所发挥。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其撰《系辞传》乃上溯伏羲、神农、黄帝。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子和他的后学传承和发展了夏、商、周三代的优秀传统文化。据《尚书》的《大禹谟》记载:“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春秋左传》:“《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文化研究院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6]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注释】
[1]《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2014年8月22日,乌兰巴托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64页。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61页。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68页。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64页。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第99、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