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济  坎(水)上 离(火)下

63.既济   坎(水)上 离(火)下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新译】既济卦卦辞:已经取得了成功,美德亨通,成功之后却削减了先义后利、贞固公正核心价值观,虽然开始吉善祥和,但最终混乱不堪。这成功是通过由小到大得来的,必须善始善终。

【新注】既济:卦名。既,本义为吃完了饭,引申为“已”。郑玄说:“既,已也,尽也。”济,本指水名。济水有两条,一条发源今河北赞皇西南,东流经高邑南,至宁晋南,注入泜水;一为古四渎之一。引申为渡水。《尔雅·释言》:“济,渡也。”又引申为成功。《释言》:“济,成也。”既济,意谓已经成功。小利贞:削减了先义后利、贞固公正核心价值观。初吉终乱:开始吉善祥和,最终混乱不堪。

【新解】追梦造福需要善始善终。只有善始善终,才能初吉终也吉。《周易折中》案:“天地交为《泰》,不交则为《否》。水火交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以治乱之运推之,《泰》《否》其两端也。《既济》《未济》其交际也。《既济》当在《泰》之后而《否》之先,《未济》当在《泰》之先而《否》之后。《泰》犹夏也。《否》犹冬也。《未济》犹春也。《既济》犹秋也。故先天之图,《乾》《坤》居南北,是其两端也;《离》《坎》居东西,是其交际也。《既济》之义不如《泰》者,为其《泰》而将《否》也。《未济》之义优于《否》者,为其《否》而将《泰》也。是以《既济》彖辞曰‘初吉终乱’,即《泰》‘城复于隍’之戒;《未济》彖辞曰‘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即《否》‘其亡其亡’之心。”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新译】既济卦初九:(小狐狸)拖着绳索(下到水中去了),尾巴也弄湿了,但是没有灾难。

【新注】曳(yè)其轮:帛书作“曳其纶”。纶、轮,古音同。曳,拉。曳其纶,拉其线。濡其尾:沉没了尾巴。濡,溺也。《史记·扁鹊仓公传》:“今客肾濡。”《正义》:“濡,溺也。”

【新解】朱熹说:“轮在下,尾在后,初之象也。曳轮则车不前,濡尾则狐不济。《既济》之初,谨戒如是,无咎之道。占者如是则无咎矣。”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新译】既济卦六二:妇女丢失了过河济渡用的木筏子,不能继续前进,七日以后才得以过河。

【新注】既济卦六二爻辞帛书作“妇亡其发,勿遂,七日得”。妇亡其发:妇人丢失了过渡的木筏子。发,借为“橃”。橃,木筏子。遂:进。勿遂,不进。

【新解】《周易折中》案:“初、二居下位,故皆取君子欲济时而未济为义。轮者,车之所以行路也。茀者,车之所以蔽门也。初之时,未可以行也,故曰‘曳其轮’。二,可以行矣,而不苟于行,苟丧其茀,亦不行也。夫义,路也。礼,门也。义不可则不行,礼不备则亦不苟于行也。二有应而曰‘丧其茀’者,《既》《未济》卦义,以上下体之交为济,二犹居下体之中故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新译】既济卦九三:高宗出兵讨伐鬼方,苦战了三年才取得胜利,有了这血的教训深知小人用不得。

【新注】高宗:武丁,商代国王,后被称为高宗,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力求巩固统治。先后对北方的方、土方、鬼方,西方的羌,东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对羌曾一次出兵一万三千人以至三万人。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在位五十九年。鬼方:古族名。殷周时活跃于今陕西西北境上,为殷周的强敌。

【新解】龚焕说:“三言‘克鬼方’,则事已济矣。三年,言其济之难。‘小人勿用’,欲保其济也。”

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

【新译】既济卦六四:(虽然)穿的是短衣烂袄,(但士兵们仍然)终日防卫。

【新注】繻(rú):帛书作“襦”(rú)。繻,彩色的缯。襦,短衣,短袄。《说文解字》:“襦,短衣也。”袽(rú):败坏之襦。终日戒:终日防备。戒,防卫,防备,警惕,戒备。

【新解】习近平总书记告诫人们要始终心中有戒。张清子说:“六四出《离》入《坎》,此济道将革之时也。济道将革,则罅漏必生。四,《坎》体也,故取漏舟为戒。‘终日戒’者,自朝至夕,不忘戒备,常若坐敝舟而水骤至焉,斯可以免覆溺之患。”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新译】既济卦九五:东邻杀牛作祭牲而心不诚,还不如西邻心诚而薄祭,西邻心诚而薄祭却实实在在受到了天地鬼神的福佑得以吉善祥和。

【新注】既济九五爻辞帛书作:“东邻杀牛以祭,不若西邻之濯祭,实受其福。吉。”杀牛以祭:杀牛进行祭祀。即厚礼以祭。不若:不如。西邻:西边的邻居,指周人。濯祭:盖指洗心革面虔诚祭祀。濯,洗去污垢。

【新解】姚舜牧说:“人君当《既济》时,享治平之盛,骄奢易萌,而诚敬必不足。故圣人借两邻以为训。若曰‘东邻杀牛’何其盛也,‘西邻禴祭’何其薄也。然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彼杀牛者,反不如西邻禴祭者之实受其福。信乎享神者在诚不在物,保治者以实不以文。此盖教之以祈天保命之道。”

上六:濡其首,厉。

【新译】既济卦上六:小狐狸过河弄湿(淹没)了脑袋,非常危险。

【新注】濡(rú):沾湿,引申为淹没。

【新解】胡瑗说:“物盛则衰、治极必乱,理之常也。上六处《既济》之终,其道穷极,至于衰乱,如涉险而濡溺其首,是危厉之极也。皆由治不思乱,安不虑危,以至穷极而反于《未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