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 乾(天)上 坤(地)下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新译】否卦卦辞:否卦由泰卦的《乾》天阳大往上、《坤》地阴小下来构成,天地不交换则万物不通泰,上下不交心则志不同道不合,因而闭塞不通,以至于使人不成其为人,不利于君子达到贞固公正的境界。
【新注】否:卦名。否,闭塞,不通。之匪人:由于闭塞不通以至于使人不成其为人。匪人,不成其为人,是败类。大往小来:《泰》的乾卦往上,坤卦下来。
【新解】沟通、交流、交心、交往、交换,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推心置腹,是合作共赢的前提和条件。人与人相处是这样,邻里与邻里相处是这样,家与家相处是这样,国家与国家相处也是这样。追梦造福需要同心协力,否则便闭塞不通,弄出许多麻烦来。孔颖达说:“‘否之匪人’者,言否闭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时,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贞’者,由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为正也。阳气往而阴气来,故云‘大往小来’。阳主生息,故称‘大’;阴主消耗,故称‘小’。”程颐说:“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为最灵,故为万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消长阖辟,相因而不息,泰极则复,否终则倾,无常而不变之理。人道岂能无也?既否则泰矣。夫上下交通,刚柔和会,君子之道也。否则反是,故‘不利君子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来’,阳往而阴来也,‘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故为《否》也。”朱熹说:“否,闭塞也。七月之卦也,正与《泰》反,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盖《乾》往居外,《坤》来居内,又自《渐》卦而来,则九往居四,六来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误也。《传》不特解其义,亦可见。”吕大临说:“否,闭塞而不交也。‘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言否闭之世,非其人者,恶直丑正,不利乎君子之守正。”乔中和说:“君子以正自居,隐见随时,无入而不自得,何不利之有,亦小人不利于君子之贞耳。于是而君子往小人来而天地否矣。由否而之泰焉,天也;由泰而之否焉,人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新译】否卦初九:用茅草编织相连成屋盖(茅屋顶),是因为不编织的茅草盖在屋顶上容易被风所吹走。如今住在编织好加固了的茅屋里(有了安全保障),因而能够贞固公正、吉善祥和、美善亨通。
【新注】“拔茅茹以其汇”,同《泰》卦初九爻辞。荀爽说:“汇者,类也。合体同胞,谓《坤》三爻同类相连,欲在下也。”
【新解】追梦造福需要美好的环境和安全安定的生活保障。程颐说:“《泰》与《否》皆取茅为象者,以群阳、群阴同在下,有牵连之象也。《泰》之时,则以同征为吉;《否》之时,则以同贞为亨。始以内小人外君子为否之义,复以初六否而在下为君子之道。《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否》之时,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阴,上皆有应;在否隔之时,隔绝不相通,故无应义。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节,则处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当否而能进者,小人也。君子则伸道免祸而已。君子进退,未尝不与其类同也。”王应麟说:“《泰》之‘征吉’,引其类以有为,《否》之‘贞吉’,洁其身以有待。”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新译】否卦六二:用完整的牛做牺牲去祭祀,小人物这样做就吉善祥和,大人物这样做就否塞不通。
【新注】包承:包,帛书作“枹”。枹,借为“抱”,引申为用。《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夫唯一不失,一以知化,少以知多。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乡(向)相枹,各以其道。”相枹,即相抱。承,借为“脀”。脀,完整的牛祭品。翟均廉说:“承,吴澄,朱升云:当作骨。吴云:脀承古字通用。脀,牲之正体也。”朱骏声说:“承,一曰脀,牛牲也。”《说文解字》:“牲,牛完全也。”包承,用完全的牛牲进行祭祀。
【新解】朱熹说:“阴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顺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则吉。大人则当安守其否,而后道亨。盖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程颐说:“六二,其质则阴柔,其居则中正。以阴柔小人而言,则方否于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顺乎上,以求济其否,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岂肯枉己屈道,承顺于上?惟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则否矣。小人顺上之心,未尝无也。”
六三:包羞。
【新译】否卦六三:抱着从容不迫的态度。
【新注】包羞:帛书作“枹忧”。忧,从容行走,引申为从容从事。《说文解字》:“忧,和之行也。从夕声。《诗》曰:‘布政忧忧。’”
【新解】或以为否卦六三爻辞“包羞”是掩盖丑恶。掩盖丑恶必然否塞不通。朱熹说:“以阴居阳而不中正,小人志于伤善而未能也,故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发,故无凶咎之戒。”郭雍说:“尸禄素餐,所谓‘包羞’者也。孔子曰:‘邦无道,谷,耻也。’其六三之谓与?”杨简说:“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舍正从邪,有愧于中,故曰‘包羞’。是谓君子中之小人,自古此类良多。”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新译】否卦九四:拥有天命,没有灾咎。畴类阴爻皆附之,以获得福祉。
【新注】有命:拥有天命。畴:类。离:附着。祉:福祉。
【新解】朱熹以为畴类三阳,《九家易》以为畴类三阴。新译据《九家易》。项安世说:“《泰》九三于‘无咎’之下言‘有福’,《否》九四于‘无咎’之下言‘畴离祉’者,二爻当天命之变,正君子补过之时也。《泰》之三,知其将变,能修人事以胜之,使在我者无可咎之事,然后可以勿恤小人之孚,而自食君子之福也。《否》之四,因其当变,能修人事以乘之,有可行之时,而无可咎之事,则不独为一己之利,又足为众贤之祉也。是二者苟有咎焉,其祸可胜言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新译】否卦九五:休止闭塞不通,大人吉善祥和。反之,不休止闭塞不通,就会危险加危险,因此治理国家就必须要像恭守父亲所植之桑梓一样尽心尽职方能化险为夷。
【新注】休否:休止闭塞不通。休,停止。其亡其亡:将亡将亡。危险加危险。其,几,差不多,将。李鼎祚《周易集解》:“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与‘几’同。几者,近也。九五居《否》之时,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过于桑,故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言五二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也。虽遭危乱,物莫能害也。”王引之《经传释词》:“其,犹将也。《易·否》九五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帛书作“击于枹桑”。击于枹桑,用对待父亲所树之桑梓的恭敬态度去治理国家,用恭敬父母的孝心去忠敬君王治理国家,就是说治国理政如同孝敬父母一样。击,治也。通行本《周易·蒙》之“击蒙”。《周易音义》云:“击,治也。”于,通“如”,象也。通行本《豫》六二:“介于石。”《系辞》引而释之曰:“介如石焉。”以“如”释“于”。《白虎通·谏诤》引“介于石”作“介如石”。枹桑,抱桑,守桑。桑,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郑玄《笺》:“父之所树,己尚不敢不恭敬。”苞桑,一本作“包桑”。解读为《乾》《坤》相包(包),上玄下黄之象(桑)。一说:“言五二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者也。虽遭危乱,物莫能害矣。”京房说:“桑有衣食人之功,圣人亦有天覆地载之德,故以喻。”陆绩说:“包,本也。”
【新解】否卦九五爻辞告诫人们,追梦造福必须扫除障碍,打通道路,常怀恭敬戒惧危亡之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虽处“其亡其亡”危险境地,却能系于苞桑,吉善祥和。《系辞传》:“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朱子语类》:“问: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如何?曰: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矣。如此说,则象占乃有收杀,非是‘其亡其亡’而又‘系于苞桑’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新译】否卦上九:彻底清除否塞障碍,先不通而后通泰,后通泰自然高兴。
【新注】倾否:彻底清除否塞障碍。倾,覆。侯果说:“倾,为覆也。否穷则倾矣。倾犹否,故‘先否’也。倾毕则通,故‘后喜’也。”
【新解】否极泰来,否卦上九“倾否,先否后喜”之谓也。告诫人们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扫除障碍,打通道路,常怀恭敬戒惧危亡之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就能取得最后的顺利,实现梦想。孔颖达说:“处《否》之极,否道已终,能倾毁其否,故曰‘倾否’也。否道未倾之时,是‘先否’;已倾之后,其事得通,故曰‘后有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