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乾(天)上 乾(天)下

1.乾   乾(天)上 乾(天)下

乾:元,亨,利,贞。

【新译】乾卦卦辞:拥有四种美好道德境界,表示天、地、人、事、物经过元始、通达、和谐、正固四个发展阶段,人们效法乾卦的“元亨利贞”追求美善开始、美善亨通、美善和谐(先义后利)、美善天平(贞固公正)等核心价值观。

【新注】乾:六十四卦第一卦卦名。乾(qián),刚健通达的样子。代表天,象征阳刚美善。《说卦》:“乾,健也。”孔颖达说:“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朱熹说:“乾者,健也,阳之性也。”程颐说:“乾,天也。天者,天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林希元说:“《乾》德刚健,刚以体言,健以用言。刚则有立,健则有为。人而有立有为,则志至气至。本立道生,事无不立,功无不成。”元:美善开始。其字本义为人头。人之出生,头先面世。因而引申为开始。初生婴儿,头大于体,因而“元”字又训为大。六十四卦有十三卦的卦辞中有“元”字。《说文解字》:“元,始也。”元者,美之始也,善之始也,天之始也,地之始也,人之始也。《文言》:“元者,善之长也。”亨:美善通达。利:美善效果,美善义利,义利和谐,义利统一,以义为先,先义后利。《文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合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把义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讲利,就必然危害义。习近平主席谆谆告诫我们:“倡导合作发展理念,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国人民讲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贞(zhēn):美善天平,贞固公正,美善中正。贞训为正。引申为公平正义。张公碑作“正”。《书》:“一人元良,万邦以贞。”是以“元”“贞”为美好善良的书证。又训为问,谓问于蓍、龟。《说文解字》:“贞,卜问也。”贞:亦训为固,贞固。

【新解】《乾》卦辞首次提出了元、亨、利、贞四种美好道德境界(亦即核心价值观)。《子夏易传》说:“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乾》是代表一切刚健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所达到的四种美好境界。《乾》卦辞的“元亨利贞”可以视为古代《易经》的核心价值观。元,是美善的开始。亨,是美善的通达。利,是美善的果实。贞,是美善的天平(贞固公正)。上古圣贤创造八卦,八卦重为六十四卦,象征地道、人道、天道,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用三才之道以尽天下之变,因而六画而成卦。《乾》(天)下、《乾》(天)上为《乾》。《乾》为天。天是天体的形态,《乾》是天体的品性。乾,刚健。自强不息就叫作乾。程颐说:“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乾》者万物之始,故为天,为阳,为父,为君。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则随事而变焉。故元专为善大,利主于正固,亨贞之体,各称其事。四德之义,广矣大矣。”六十四卦卦辞含有“元亨利贞”四字的有《乾》《坤》《无妄》《屯》《随》《临》等六卦。《乾》有《乾》的“元亨利贞”,《坤》有《坤》的“元亨利贞”,《无妄》有《无妄》的“元亨利贞”,《屯》有《屯》的“元亨利贞”,《随》有《随》的“元亨利贞”,《临》有《临》的“元亨利贞”。可以说,天地万物,宇宙间的一切都有自己的“元亨利贞”。

《文言传》从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层面对“元亨利贞”进行了解读。《文言传》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元,善之长也……《易》不可以占险……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叁)成可筮。犹有阙也,筮虽吉,未也。”

《彖传》则从天人合一、生态文明、保合太和、世界咸宁(世界和平)等角度对“乾,元、亨、利、贞”进行了传承与创新。《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

《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我们:“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易经》中的“元亨利贞”是中国先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

初九:潜龙,勿用。

【新译】乾卦初九:龙在水中潜伏,筮卦得到“勿用”的占断。

【新注】初九:爻名,或称爻题。爻(yáo,旧读xiáo),组成卦图的长短符号,一横为阳爻,一横断开成两短横则为阴爻。初,爻序。九,老阳数,阳爻的称谓。初九是指这一爻居于这一卦的第一位(即卦图的最下面的一位,《周易》画卦从下起),且其性质为阳爻。潜龙:潜入水中的龙。龙在水中潜伏。潜,潜水,潜伏,潜入,潜隐,潜藏,隐藏。《说文解字》:“潜,涉水也。一曰藏也。”龙,阳刚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神灵动物,身体长,有头,有角,有鳞,有脚,有爪,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时飞天,秋分时潜渊。古时候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并把龙字用在帝王使用的东西上,如“龙椅”“龙袍”“龙床”。《说文解字》:“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徐铉:“象宛转飞动之貌。”甲骨文“龍”字字形,罗振玉认为是“龍”的首角全身之形,许慎“从肉”之说有误,“肉”当是龍首(龍頭)之形。勿用:不用。占语。

【新解】初九:六画卦的第一爻是阳爻。关于九与六这两个数符,是研究《易经》首先碰到的问题,也是《易经》在数理上最重要的前题,开始便须了解,才能轻松研读《易经》阳爻为什么称九,阴爻为什么称六,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有发展变化的观念,将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加以考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爻题称九、六是由爻画的“六、七、八、九”分离出来的。因为卦图经历了原始卦图、中介卦图和理想卦图三个阶段。大衍成卦法通过虚六不用而分、挂、揲、归、再之三变以后所得到的揲数必定是“九六七八”这四个数中的一个数,把这个数目字书写于爻位侧面就成了原始的爻画。用这种爻画组成的卦图可称为原始卦图。原始卦图最早见于殷虚卜辞,随后周原亦有发现,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则屡见不鲜。这时的卦图爻画也可能是一画,也可能是二画、三画、四画、五画,六画、七画……大概由于人们习惯于使用三画卦和六画卦,所以三画卦、六画卦得以流传。无论是六画卦图还是三画卦图,爻画“六七八九”这四个字在卦图中出现时一定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按照一定的序列排列。因而人们便将六画卦图的序列标以次第,名之曰:初、二、三、四,五、尚,这就确定了卦图的纵座标。为了确定卦图的横座标,于是又将六字卦图中的“九六”字样析出卦图之外而以“七八”相应替代。这样一来卦图中就只剩下“七八”字样了(三国吴郡吴县陆绩注《易》云:“卦画七八”)。继而将析出的“九六”字样分别与六画卦图的次第名目相互组合而得: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尚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尚六。陆氏所渭“经书九六”是也。这就是爻题。爻题中的“九六”同卦图中“七八”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卦图称之为中介卦图。相对于原始卦图阶段而言,它因出现了爻题而异于原始卦图,卦图仍然用数字符号组成,它又同于原始卦图;组成卦图的数字符号仅限于“七八”(“卦画七八”),则又异于原始卦图。因此我们称之为“中介卦图”。继“中介卦图”之后的卦图,我们称之为“理想卦图”。理想卦图的特点是:爻画已经完全不留数字符号的痕迹,卦图仅由阴阳符号组成。至于爻题和爻画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以上的意见是建立在先有数字符号组成的卦图后有线条化、理想化的阴阳符号组成的卦图的猜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92年9月宝鸡市考古队和陕西岐山县博物馆在帖家河村发现周初古墓两座,发掘珍贵文物50余件。其中六枚蚌饰上面所刻画的八卦卦图,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这六枚蚌饰中,三枚蚌饰上刻画的八卦卦图爻象特别清晰,一枚比较清晰,分别为《乾》、《震》、《乾)、《兑》四个单卦卦画,[1]这就为我们提供了理想卦图先于数符卦图的重要根据,也为先有单画卦(八卦)后有重卦提供了重要材料。前人对由八卦(三画卦)重为六十四卦(六画卦)的阳爻为什么称九,阴爻为什么称六的问题有两种答案。第一种答案认为,三画卦《乾》的卦图有三画,三画卦《坤》的卦图有六笔(三爻,每爻断开为两截),阳爻得兼阴爻,所以其数用九,阴爻不得兼阳爻,因而其数用六。第二种答案认为,老阳数为九,老阴数为六,老阴老阳都变,《周易》用变爻占筮,所以阳爻称九,阴爻称六。按照大衍筮卦术,根据成爻的揲蓍数得到的九揲、六揲、七揲、八揲称作四象:九揲为老阳,六揲为老阴,七揲为少阳,八揲为少阴。潜龙:潜伏在水中的龙。龙下潜隐伏水中,潜德不彰,比喻君子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梁寅说:“夫《易》者,洁净精微之教也。故其取象皆假托其物,而未涉于事,包含其意而各随所用。然《乾》纯阳之卦,而取象于龙,则其意多为圣人而发者。故夫子于《文言》皆以圣人事明之。今观之六爻,则象之所示,占之所决,夫人可用也,独圣人乎?如初九之‘潜龙勿用’:在圣人则方居侧微也,在君子则遁世无闷也,在学者则养正于蒙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勿用,作为占语,告诫人们,凡筮卦遇《乾》而得到此爻的时候,应当观察“潜龙”之象而玩味“勿用”之占,不要轻举妄动,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机遇。《文言》:“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文言》的作者以龙德、美德诠释赞美“潜龙勿用”为一种完美的人格。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新译】乾卦九二:龙出现在田间,为此问筮,得“利见大人”之占。

【新注】九二:爻题。九,阳爻。二,爻序。九二表示这一爻是这一卦的第二爻并且是阳爻。见龙:龙现。见,读为“出现”之“现”。田:田野。利见:利于拜见。大人:地位高、品德好的人,即德位兼备的人。此义与“君子”同。或以为《易》中的“大人”是天子的别称。《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礼记正义》:“《异义》:天子有爵不易。孟、京说《易》,有周人五号:帝,天称,一也;王,美称,二也;天子,爵号,三也;大君者,兴盛行异,四也;大人者,圣人德备,五也。”《乾凿度》亦存是说。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天市垣帝座一星,为大人。”《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乾凿度》:“圣明德备曰大人也。”

【新解】“见龙在田”一句,必须同第一爻的“潜龙”、第三爻的“君子”、第四爻的“或跃在渊”、第五爻的“飞龙在天”、第六爻的“亢龙”、用九的“见群龙无首”联系起来理解。第一爻、第二爻,为地道。第三爻、第四爻,为人道。第五爻、第六爻,为天道。王弼说:“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小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郑玄说:“二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也。”“利见大人”一句,是占语。朱熹说:“九二刚健中正,出潜离隐,泽及于物,物所利见。故其象为‘见龙在田’,其占为‘利见大人’。九二虽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当之。”孔颖达说:“阳处二位,故曰‘九二’。阳气发见,故曰‘见龙’。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初之与二,俱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称田。‘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见大人’,以人事托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关于“利见大人”之“大人”有两说,一种意见认为是利见九二之大人;一种意见认为是利见九五之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新译】乾卦九三:德位兼备的人自强不息、进取不已,日以继夜努力进德修业,问筮得到了没有灾咎(“无咎”)的占断。

【新注】九三:爻题。九,阳爻。三,爻序。君子:德位兼备的人。《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朱熹说:“君子指占者而言。”乾乾:自强不息,进取不已。《乾》的下卦为《乾》、上卦亦为《乾》,故曰“乾乾”。《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爽说:“日以喻君。谓三居下体之终,而为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

惕:因忧惧而提高警惕。厉:“砺”的本字。砺,旧释为磨刀石,疑是一种修治石头的方法。引申为仔细精心从事。《尔雅·释诂》:“厉,作也。”《尚书·皋陶谟》:“庶明厉翼。”《尚书正义》:“郑云:厉,作也。”无咎:没有灾害。咎,灾害,违背鬼神的意志,不按照龟蓍所显示的意志行事而导致的灾害。《说文解字》:“咎,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疑“从人”乃“从卜”之讹,形近易误。许慎不辨,误入人部而不归卜部。无咎:不违背龟蓍意志行事的结局。旧释“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善补过者也”。本于《系辞上传》第三章“无咎者善补过也”。

【新解】《乾》卦九三的爻辞,不仅体现了华夏儿女自强不息、追梦造福的刚健精神和忧患意识,而且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勉实干热爱劳动的精神。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追梦造福,就必须时时刻刻提高警惕,刚健有为,日夜奋斗,进取不已,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精心干活,热爱劳动,像天上的星辰日月那样永远刚健运行、永不停息、永不懈怠。实干才能兴邦,实干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富国,实干才能安家,实干才能圆梦,实干才能免除人为的灾害,实干才能平安吉祥。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一勤天下无难事’。”因此,凡是有理想有抱负,立志追梦造福的人,一定要有这种自强不息崇尚劳动的伟大精神,忧深思远,脚踏实地,朝夕匪懈,仰忧嘉会之不序,俯惧义和之不逮,反复施行,谋始反终,终日乾乾,继承“元,亨,利,贞”等古代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自我,以怀多福。《文言》:“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新译】乾卦九四:有龙在深渊中腾跃,问筮得到了没有灾害的占断。

【新注】九四:爻名。九,阳爻。四,爻序。爻名包括爻的性质和爻在卦图中的序列(位置)。或:有,表示存在,出现。跃:腾跃。龙腾跃。

【新解】乾卦第四爻,居于外卦的第一爻,而与内卦的第三爻相连。就爻与位而言,九,是阳爻,四,是阴位。阳爻主进,阴位主退,有进退维谷之苦。就卦的上体而言,四居上卦之下,居上则思前进,居上卦之下位则又未必能够顺利前进,因为第四爻上面还有第五爻与第六爻两爻,也可谓障碍重重矣,因而也是进退维谷。就上下二体而言,第四爻刚刚脱离卦下体,进入卦上体,可以说是处在改革的时刻,也是进退为难之象。所以朱熹说:“九阳四阴,居上之下,改革之际,进退未定之时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随时进退,则无咎也。”这样理解,便将“或”字诠释为犹豫,跃为跃飞。“或跃在渊,无咎”便翻译成“想腾飞却又犹豫不决,只好退而潜入水深处隐遁避世,因而没有灾咎”。《文言》:“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孔子认为:乾卦九四爻辞“或跃在渊,无咎”是说有时上有时下,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上或下都要做到忠信诚实,上下都不能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有时进有时退,进退都不是永恒的,但进退都不能违背脱离群体。君子提高自己的品德、促进自己的事业,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以天下为己任。这样就不会有灾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退忧乐重民本,生死存亡守诚信。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新译】乾卦九五:看见龙在天空飞翔,为此问筮,得到了利于谒见大人(“利见大人”)的占断。

【新注】九五:爻名。九,阳爻。五,爻序。飞龙:腾飞的巨龙。干宝说:“五在天位故曰飞龙。”《说文解字》:“飞,鸟翥(zhù)也。象形。”天:天空,宇宙。《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书·泰誓上》:“天佑下民。”古人将“天”视为依存、依靠。《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俗话说“老百姓是天”。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始就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倡导敬民、亲民、仁民、爱民、惠民、利民、富民、福民,一切为了人民,终生为了人民。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新解】乾卦,从第一爻开始演进,经过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到达第五爻。九五以天德居天位,刚健而纯正,中正而精粹,与其他卦之九五不同。因为乾卦是纯粹阳爻组成的卦图,是纯阳至健的卦,其九五又得到了乾道之纯粹精华,在人则是圣人,以圣人的美德居于圣人的尊位,所以同其他卦的九五不同。郑玄说:“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虞翻说:“谓若庖牺观象于天,造作八卦,备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飞龙在天,天下之所利见也。”干宝则说这一爻是“武王克纣正位之爻”。他说:“圣功既就,万物既睹,故曰利见大人矣。”

上九:亢龙,有悔。

【新译】乾卦上九:巨龙腾飞太高,问筮得到了必然恨悔(“有悔”)的占断。

【新注】上九:爻题。指乾卦的第六爻,即最上面的一爻,故称上。亢(kàng):极,高,穷高,太过,强硬,刚强。《子夏易传》:“亢,极也。”王肃说:“穷高曰亢。”干宝说:“亢,过也。”《说文解字》:“亢,人颈也。”李镜池说:“亢龙,闻一多解释为直龙。亢有直义。龙欲曲不欲直。《史记·天官书》:‘东宫苍龙——房、心。心为明堂,大星天王,前后星子属。不欲直,直则天王失计。’即曲龙吉,直龙凶;曲龙是正常的,直龙则反常。甲骨文的龙字也画作卷龙形。”有悔:必然恨悔,心中怨恨,因不吉利而悔恨。有,存在。悔,怨恨。《说文解字》:“悔,悔恨也。”“恨,怨也。”《广雅·释诂(四)》:“悔,恨也。”干宝说:“《乾》体既备,上位既终。天之鼓物,寒暑相报。圣人治世,威德和济。武功既成,义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于悔。”

【新解】乾卦的变化:第一爻潜而隐藏避世;第二爻现而利见大人;第三爻过则惕惧,日以继夜自强不息故而无咎;第四爻进退维谷,知难而退以获无咎;第五爻以天德居天位,刚健中正飞黄腾踏利见大人;第六爻过犹不及,太过必亢,知进而不知退,知飞而不知降,知刚而不知柔,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知顺而不知逆,知安而不知危,知吉而不知凶,心中无戒,必然不得善终,必然有悔。心中有戒,方能知进知退、知飞知降、知刚知柔、知顺知逆、知吉知凶、知存知亡、知得知丧、知安知危,终生无悔。郭雍说:“龙德莫善于惕,而莫不善于亢也。”生于忧患,死于腾踏。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朱熹说:“若占得此爻,必须以亢满为戒。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如这般处,最是《易》之大义。大抵于盛满时致戒。”日中则仄,月盈则缺,过犹不及,适中吉利。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新译】乾卦用九:出现一群真龙而没有首领主宰,为此问筮得到了吉善祥和之占。

【新注】用九:通九。用,假借为“通”。谓乾卦六爻阳爻通行,无一爻阴爻阻隔。每一卦都只有六爻,因而也只有六条爻辞对应,唯独《乾》《坤》两卦各自多出了一条筮辞,《乾》“用九”,《坤》“用六”。因为六十四卦只有《乾》《坤》两卦是纯阳、纯阴之卦。因而作为纯阳卦的《乾》就能够让“九”在全卦六爻中通行,通用,作为纯阴卦的《坤》也能够让“六”在全卦六爻中通行、通用。纯阳之《乾》与纯阴之《坤》如何才能通行、通用呢,唯有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平衡、阴阳相济、阴阳互补、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求成、变中求通、变中求美、变中求善、变中求吉、变中求利、变中求和、变中求仁、变中求义、变中求圣、变中求福。这也许就是“用九”“用六”的价值所在。故前人大都以变卦来解释“用九”“用六”。刘巘(yǎn)说:“总六爻纯阳之义,故曰‘用九’也。”《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卜中了则可以施行。王弼说:“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矣。”见:通现,出现。群龙无首:一群龙自由平等友好和谐地飞黄腾踏。无首,不称霸。谦虚谨慎,阳中求阴。吉:美好,吉善,吉善祥和。

【新解】朱熹说:“用九,言凡筮得阳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程颐说:“用九者,处《乾》刚之道,以阳居《乾》体,纯乎刚者也。刚柔相济为中。而乃以纯刚,是过乎刚也。‘见群龙无首’,谓观诸阳之义,无为首则吉也。以刚为天下先,凶之道也。”《周易折中》案:“爻辞虽所以发明乎卦之理,而实以为占筮之用。故以九六名爻者,取用也。爻辞动则用,不动则不用。卦辞则不论动不动而皆用也。但不动者,以本卦之彖辞占;其动者,是合本卦变卦之彖辞占,如:《乾》之六爻全变则《坤》,《坤》之六爻全变则《乾》也。先儒之说,以为全变则弃本卦而观变卦。而《乾》《坤》者天地之大义,《乾》虽变《坤》,未可纯用《坤》辞也;《坤》虽变《乾》,未可纯用《乾》辞也。故别立‘用九’‘用六’,以为皆变之占辞。此其说亦善矣。以理揆之,则凡卦虽全变,亦无尽弃本卦而不观之理,不独《乾》《坤》也,故须合本卦变卦而占之者近是。如此,则《乾》变《坤》者,合观《乾》辞与《坤》辞而已;《坤》变《乾》者,合观《坤》辞与《乾》辞而已。但自《乾》而《坤》,则阳而根阴之义也;自《坤》而《乾》,则顺而体健之义也。合观卦辞者,宜知此意,故立‘用九’‘用六’之辞以发之。盖群龙虽现而不现其首,阳而根阴故也。永守其贞而以大终,顺而体健故也。此亦因《乾》《坤》以为六十四卦之通例。如:自《复》而《姤》,则长而防其消可也;自《姤》而《复》,则乱而图其治可也。固非《乾》《坤》独有此义,而诸卦无之也。圣人于《乾》《坤》发之,以示例尔。然《乾》虽不变,而用九之理自在,故《乾》虽无端,即‘无首’之妙也;《坤》虽不变,而用六之理自在,故《坤》贞能安,即‘永贞’之道也。阴阳本自合德者,交易之机,其因动而益显者,则变易之用。学《易》者尤不可以不知。”

《周易》共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一条卦辞、六条爻辞,共有四百四十八条卦爻辞,而《乾》《坤》两卦与其他六十二卦不同,分别多出“用九”“用六”两条筮辞,总为四百五十条卦爻辞。《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六永贞。以大终也。”《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