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幸福

吉利幸福

吉利,是《易经》的价值取向标准,是华夏儿女追梦造福的目标之一。凡事吉利则行,不吉利则止。智者之虑必杂于吉凶,杂于吉者利可得也,杂于凶者害可除也。《易经》卦爻辞中“吉”字145见(帛书《易经》卦爻辞“吉”字146见)。《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譱,吉也。从誩、从羊。此与‘羲’‘美’同意。”吉、善、羲、美、甘,是从五个层面上反映华夏儿女的幸福观的。吉,是现象美,事实判断。善,是心理美,道德心理判断。義,是行为美,爱民家行曰义,社会判断。美,是形态美,审美判断。甘,是味道美。《说文解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人们向往美好,向往幸福,不希望丑恶。因此,旨在趋吉避凶向往幸福的《易经》卦爻辞中“凶”仅出现59次(帛书“凶”36见,“兇”23见)。

《易经》卦爻辞中的“利”字119见。这一价值取向标准很重要,但常常被易学家们所不乐道。即使道来,也只是轻轻拂过。其实这个“利”字很重要。它的含义可以分以下这样几个层次。①经济价值评判标准。“利”字的本义是“铦”(割禾用的镰刀)。禾是五谷中最重要的一种,禾以养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②道德价值评判标准。“利者义之和”“和然后利”“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德,天道也”“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四行之所和则同,同则善”。五声和则声美,五味和则味美,五德和则德美,五行和则天地美。“爱民家行曰义”。家和万事兴,保合太和乃利正,国和君臣上下宜。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③“利”作为行为价值的取向标准。“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进退,利武人之贞”“亨。利用狱”“未济,征凶,利涉大川”“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隋有求得。利居贞”“利用享祀”“元亨,利贞”“元亨,利见大人”“复,乃利用濯”……《易经》就是这样指导华夏儿女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趋善避恶,崇德向善,立德树人,立德修身,追梦造福,向往、追求、创造舒适和谐丰衣足食美满幸福的生活。

追梦造福需要吉利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义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安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庆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美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善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福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康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德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吉道祥和。

追梦造福需要追梦造福的智慧和知识。学习《易经》,我们就能提高自己追梦造福的智慧和知识,开发自己的潜在智慧。例如:

知阴知阳(智阴智阳),

知柔知刚(智柔智刚),

知虚知实(智虚智实),

知利知害(智利智害),

知吉知凶(智吉智凶),

知福知祸(智福智祸),

知荣知辱(智荣智辱),

知尊知卑(智尊智卑),

知上知下(智上智下),

知进知退(智进智退),

知存知亡(智存智亡),

知得知丧(智得智丧),

知生知死(智生智死),

知天知地(智天智地),

知己知人(智己智人),

知常知变(智常智变),

知往知来(智往智来),

知始知终(智始智终),

知贵知贱(智贵智贱),

知圆知方(智圆智方),

知内知外(智内智外),

知善知恶(智善智恶),

知满知缺(智满智缺),

知忧知乐(智忧智乐),

知损知益(智损智益),

知泰知否(智泰智否),

知诚知信(智诚智信),

知仁知义(智仁智义),

知友知爱(智友智爱),

知敬知礼(智敬智礼),

知谦知豫(智谦智豫)。

追梦造福需要追梦造福的能力。学习《易经》,我们就能提高自己追梦造福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决策力、领导力、执行力、奋斗力。例如:

阴阳相生(能阴能阳),

柔刚相济(能柔能刚),

虚实相间(能虚能实),

趋利避害(能利能害),

择吉去凶(能吉能凶),

福祸相倚(能福能祸),

荣辱与共(能荣能辱),

尊卑若一(能尊能卑),

上下一心(能上能下),

进退自如(能进能退),

存亡自主(能存能亡),

得丧坦然(能得能丧),

生死无贰(能生能死),

顺天应地(能顺能逆),

和谐待人(能和能谐),

常变有方(能常能变),

彰往察来(能往能来),

能始能终(能始能终),

贵贱如一(能贵能贱),

外圆内方(能方能圆),

内外有别(能内能外),

行善去恶(能友能善),

溢满求缺(能满能缺),

忧乐天下(能忧能乐),

损上益下(能损能益),

通泰闭否(能泰能否),

精诚守信(能诚能信),

崇仁尚义(能仁能义),

乐友博爱(能友能爱),

用敬达礼(能敬能礼),

谦亨有终(能谦能豫)。

追梦造福需要追梦造福的艺术。学习《易经》,我们就能提高自己追梦造福的艺术。例如:

善阴善阳,

善柔善刚,

善虚善实,

善利善害,

善吉善凶,

善福善祸,

善荣善辱,

善尊善卑,

善上善下,

善进善退,

善存善亡,

善得善丧,

善生善死,

善天善地,

善己善人,

善常善变,

善往善来,

善始善终,

善贵善贱,

善圆善方,

善内善外,

善满善缺,

善忧善乐,

善损善益,

善泰善否,

善诚善信,

善仁善义,

善友善爱,

善敬善礼,

善谦善豫。

追梦造福需要有追梦造福的美德。例如:

德阴德阳,

德柔德刚,

德虚德实,

德利德害,

德吉德凶,

德福德祸,

德荣德辱,

德尊德卑,

德上德下,

德进德退,

德存德亡,

德得德丧,

德生德死,

德天德地,

德己德人,

德常德变,

德往德来,

德始德终,

德贵德贱,

德圆德方,

德内德外,

德满德缺,

德忧德乐,

德损德益,

德泰德否,

德诚德信,

德仁德义,

德友德爱,

德敬德礼,

德谦德豫。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需要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宋明理学家程颐说:“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他又说:“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宋明理学家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驰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他还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作:“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另一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4]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先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促使我不揣冒昧撰写《易经新得》。《易经新得》力图将蕴含在《易经》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升华,旨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绵薄之力,旨在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旨在修身养性躬行实践。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树立和发扬‘三严三实’的作风”“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注释】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北京日报》2014年9月25日。

[2]〔汉〕司马迁:《史记》(全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六册,第1937页。

[3]〔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全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六册,第1704、1705页。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70、171页。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