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 巽(风)上 坎(水)下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新译】涣卦卦辞:心情舒展,美德亨通,王到达宗庙进行享祀,问筮得利于涉大川之占,但必须恪守先义后利、贞固公正等核心价值观。
【新注】涣(huàn):心情舒展。假:至也。《周易音义》:“假,庚白反。下同。梁武帝音贾。”
【新解】《周易折中》案:“《涣》与《萃》对。‘假庙’者,所以聚鬼神之既鼓也。‘涉川’者,所以聚人力之不齐也。盖尽诚以感格,则幽明无有不应;秦越而共舟,则心力无有不同。此二者,涣而求聚之大端也。然不以正行之,则必有黩神犯难之事,故曰‘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新译】涣卦初六:用以拯救健壮的马,吉善祥和。
【新注】拯马:拯救健壮的马。
【新解】胡炳文说:“五爻皆言涣,初独不言者,救之尚早,可不至于涣也。”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新译】涣卦九二:心情舒展奔向机会,悔恨消失。
【新注】机:机会。
【新解】郭雍说:“九二之刚,自外来而得中,得去危就安之义,故有奔其机之象。惟得中就安,故《彖传》所以言不穷也。”
六三:涣其躬,无悔。
【新译】涣卦六三:舒展身体,没有悔恨。
【新注】躬:身体,自身。
【新解】《周易折中》案:“《易》中六三应上九,少有吉义。惟当《涣》时,则有应于上者,忘身徇上之象也。《蹇》之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亦以当蹇难之时,而与五相应,此爻之义同之。”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新译】涣卦六四:舒展大家,特别吉善祥和。舒展山丘,简直无法想象。
【新注】群:大家。匪夷所思:简直无法想象。
【新解】陈琛说:“天下之所以涣者,多由人心叛上而各缔其私也。私党既散,则公道大行,而势合于一,如丘陵之高矣。所谓散小群以成大群也。然此必才识之高迈者乃能之,非常人思虑所及也。”《周易折中》案:“孔安国《书序》云:‘丘,聚也。’则‘丘’字即训聚。‘涣有丘,匪夷所思’语气,盖云:常人徒知散之为散,不知散之为聚也。散中有聚,岂常人思虑之所及乎?世有合群党以为自固之术者,然徒以私相结,以势相附耳。非真聚也。及其散也,相背相倾,乃甚于不聚者矣。惟无私者,公道足以服人。惟无邪者,正理可以动众。此所谓散中之聚,人臣体国者之所当知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新译】涣卦九五:舒展得大汗淋漓并大声呼号。王居舒展。没有灾咎。
【新注】涣汗其:帛书作“涣其肝”。汗、肝,形近易讹。旧注为洪水淹到了肝部位置。
【新解】《周易折中》案:“凡《易》中‘号’字,皆当作平声,为‘呼号’之‘号’。在常人则是哀痛迫切,写情输心也。在王者则是至诚恳恻,发号施令也。‘涣王居’‘涣’字,当一读,言其大号也如涣汗然,足以通上下之壅塞,回周身之元气,则虽当涣时,而以王者居之,必得‘无咎’矣。”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新译】涣卦上九:舒展其血流荡出。问筮得“无咎”之占。
【新注】逖(tì):远,荡出。
【新解】钱一本说:“去不复来,逖不复近,出不复入。其于《坎》血,远而又远,何咎之有?”《周易折中》案:“《萃》以聚为义,故至卦终而犹‘赍咨涕洟’以求萃者,天命之正,人心之安也。《涣》以离为义,故至卦终而遂远害离去以避咎者,亦乐天之智,安土之仁也。古之君子不洁身以乱伦,亦不濡首以蹈祸。各惟其时而已矣。”